摘要:随着教育逐渐改革,语文教学对初中语文阅读要求逐渐增多,不仅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阅读方法,在短时间完成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有效提炼阅读信息,能快速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引言:
阅读能力是一名初中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好语文,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进一步深造也能融会贯通。新时代以来,教育实行改革后,初中语文难度加大,更考量语文素养和思维,体现在阅读和作文等方面。本篇文章将围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展开讨论,仅供教师参考。
一、精读课文,讨论课文内容
课本中的选篇与同类型文章相比较,无论从阅读要求,传递价值观,文字表达等方面进行考量,都是最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文章,能够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帮助。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课文进行精读,对选文思路,核心价值观以及写作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最大程度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阅读是个静心的过程,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和学习,与作者发生思维上的交流与碰撞,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而非灌输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而非泛读,探索文章主要意义,提升阅读能力。比如八年级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朱德先生在得知母亲离世后所作的悼念文章,通过记叙战争年代一名普通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歌颂在战争年代具有革命意识的劳动妇女,教师通过带领学生精读此篇课文,体会作者传递的感情,了解革命历史,在精细阅读以后,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阅读思路,划分同意义段落,总结中心思想,精读课文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根据课文类型,确定精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总结阅读办法,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
二、拓展阅读,分享阅读思维
课内阅读虽然非常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并且符合当代核心价值观,但缺乏一定思维探索和文化交叉,可能将学生阅读思维模式固定化,久而久之,缺乏对阅读的思考,这对正在进行阅读学习的八年级学生有很大阻滞。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课外探索阅读,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该根据课本内容,向学生提供拓展阅读书目,在可读范围内选择,不选择违背核心价值观的文章,但可以适当选择具有批判思维的等多元化文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批判性思维,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阅读内容难度也要进行筛选,不选择过难的文章,会让学生在探索阅读中失去对阅读的兴趣,也不选择过于简单的文章,盲目增加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感受多元文化,增加学生判断力和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比如在学习八年级课文《藤野先生》,由鲁迅先生所作,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在东京的留学生活,将琐碎平淡的生活片段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贯穿全文,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的真谛,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该篇内容核心,寻找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探索学生的阅读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多方面增加语文阅读能力。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一个对外界比较新奇的年龄阶段,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思维,培养语文素养,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分组阅读,形成阅读氛围
正如前文所说,阅读是一个需要学生静心的过程,必须要处于一定学习氛围中,才能够完成阅读,并且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在阅读课上,教师通过举办系列阅读活动,形成阅读小组,通过活动,增加阅读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大家都热爱阅读的环境中,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泛的阅读量不仅需要精读和拓展阅读,也需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愿意去读。教师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比如建立阅读小组,小组间通过讨论等形式,形成浓烈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扩大阅读量。比如在上八年级课文《昆明的雨》这一课时,这是一篇描绘性散文,作者对昆明的雨进行了详细描绘,通过优美的语言让学生产生代入感,能够进入意境之中,体会阅读之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通过阅读后的讨论,在思维进行碰撞后,共同欣赏阅读魅力。一个浓烈的阅读氛围,可以让学自觉进行阅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
四、结束语
阅读是另一种欣赏美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大知识面。教师需要在阅读课中,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能够摸清作者写作思路,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初步形成阅读模式;再通过课外阅读,探索多元阅读文化,不固定思维;最后通过分组阅读,形成阅读氛围,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潜移默化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雪.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22.
[2]张晓静.浅谈初中文言文教育教学[J].神州,2020,(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