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的故事都具有神话色彩、想象力、幻想和夸张的图像色彩反映生活,并影响现代3-6岁的幼儿生活习惯。不是所有故事都适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故事因为其不良的故事内容甚至会伤害儿童的心理健康。故事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思想,还能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以及会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本文重点放在如何减轻或避免这种负面影响,避免此类不利影响来以及探讨改善这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故事;3--6岁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3—6岁是发展儿童早期行为的重要时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故事本身以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拓宽孩子的视野,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能力。
一、故事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现代的很多故事在幻想性中被夸张放大了,在接触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将同一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与自己联系在一起,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故事进行比较并模仿,难免会接触不好的思想。所以故事是双刃剑,可以为孩子的童年生活增添乐趣和色彩,但也可能传播不良思想并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积极正面的影响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故事是让幼儿保持孩子快乐的有趣工具之一,故事中的许多童话和人物对行为思想甚至幼儿的言语和行为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孩子注入正能量,并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身心发展。一般故事的结局通常会增强孩子的思想行为,例如,勤劳善良的灰姑娘最终与王子结婚,邪恶的女王最终悲惨地去世。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并从中学习认识好与坏的行为,除了故事结局的强化作用外,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强化和消退行为。父母和老师是孩子的学习成长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和故事中人物行为进行具体评估,可以将儿童的行为与故事人物的行为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在加强儿童学习方面发挥了作用。当被称赞时,孩子的行为思想就会增强,将来这种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但随着批评和纠正,这种不良的行为在孩子未来出现的概率就会下降。
(二)消极的负面影响
1.故事内容使幼儿难辨是非
现代有些故事会使孩子很难辨认是非,比如“狼与狐狸”的故事,有一段落讲的是狐狸找到了狼,要求狼给狐狸们分配骆驼,然后狼按照狐狸的要求给每只狐狸都分配了骆驼,有的孩子在看到这一段落的时候就会夸奖狼做的很好,狼帮助了狐狸们免于战斗,因这个举动就会喜欢上狼,但是再后面的段落中又出现了狼背叛了狐狸们,因此有的孩子看到了这一段落的时候,就会说讨厌狼。对于这种好与坏孩子们起初可以自己做出判断,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将与好与坏互相混淆,导致了孩子对于是非的难辨,造成孩子们只要看到帮助困难者的人,就被认为是好人,看到老人以及需要困难的残疾人或是孩子就会请伸出援助之手,这种对思想盲目的判断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不良的影响
2.幼儿不能正确认识故事的宗教色彩
大多数的故意都有很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在宗教的眼中会认为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和实体,这个奥秘控制着自然的进化,决定着生命的命运。对宗教的负面和不正确的理解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发生的“ 9.11”事件和在西班牙发生的“ 地铁爆炸案”也与宗教有关。幼儿的年龄太小,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宗教的意义,甚至会导致在某种故事的影响下盲目的崇拜宗教,这对孩子的未来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幼儿难区分故事与现实生活
幼儿单纯的就像一张空白纸一样,你所画的是什么它就会认定是什么,故事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批社交原型,这个社会原型塑造了一个美丽、快乐和简单的世界。 但是现实生活就像一个大的染料缸,不难发现每天都有很多孩子迷路。据报道每年约有20万儿童失踪,但找到的机率仅为0.1%,归根结底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们像相信故事中的情节一样相信了现实的生活,故事对孩子们创造美丽的世界构成潜在的危险,并给他们的思想甚至身体造成不同的伤害。
(三)容易引起孩子的不良印象产生恐惧心理
许多故事里都会有不利于孩子的残酷内容,例如打斗、伤害、杀戮等。幼儿与成年人的阅读方式有所不同,每个孩子有都自己对故事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当阅读刺激的故事情节时就会显示出好奇心。
同时那些那些画面就会存在于脑海中,自孩子出生以来就一直在模仿成年人,他们具有很强的自然模仿性,故事中那些情节也会因此影响孩子的思维和生活,故事中的一些不良情节可能会误导儿童,并给孩子留下持久的不良印象。例如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看到“后妈”的角色,孩子在书中会看到她如何欺负前妻的孩子,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可以就会影响到孩子,不管“后妈”做的好与不好孩子的内心都会觉得后妈就是不好,也会在心理潜意识的觉得后妈会欺负他。孩子在幼儿期缺乏抽象思维和控制能力,可能会因故事中无意识的举动而感到困惑或震惊以及不知所措、恐惧的心理表现。
二、减少故事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策略以及提高学习和表达能力
(一)正确引导,避免幼儿进入阅读误区
故事中的内容都是美好的,但现实或多或少使幼儿失望,尤其是当幼儿成长到某个特定阶段时,这个世界与他的心中的世界会完全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故事中的黑暗一段告诉孩子们现实生活也是会有这样的一面,理解除了美丽之外还要学会理解丑陋的一面,学会勇敢。学习如何面对危险正确地向孩子展示阴暗面,以便学会如何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危险。当今市场上的书籍有各种各样的样式并且令人眼花绕乱,有些故事打着“善良温柔”的一面为使孩子着迷,因此父母可以将它们用作阅读故事的指南,把故事中好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孩子们,并指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注重故事的选择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
故事的神秘和强大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无形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内在自我的方方面面,在改变孩子的同时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市场上的故事书可以说是有各种各样的,而且有许多故事被怀疑受到精神污染,它们在市场上并覆盖着“美丽”或“善良”的面孔,例如公主、王子、祖母、爷爷。这些被遮掩下的故事会流进幼儿的心灵,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高度敏感和负责任,为孩子们选择故事时,需要谨慎选择一些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故事,而不是具有很多娱乐性质的故事,帮助孩子们在心理和情感上有所发展的故事,选择正确的故事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故事解说员不正确地引导儿童,也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要过高的要求他们理解故事内容,而是要让孩子体验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故事教育提高幼儿的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故事是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事物、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幼儿因年龄小以及生活能力差、可控制性和言语表达能力相对也比较差,与周围环境接触时无法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一些孩子与同伴交流时遇到很大的困难,有些孩子天性胆怯,不敢说话,性格孤独。通过观察和理解,开展相应的故事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他们参与故事和复述能力,并帮助儿童为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记忆和理解故事,激发并动员儿童的语言学习,并增强儿童对语言表达的热情、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说故事教育是最佳的催化剂。
(四)提高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固有的,但会逐渐发展并在后天得到实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可以看出,行为习惯的形成影响着未来的生活。许多孩子的自理生活习惯很差,挑食偏食、浪费食物、随地吐痰,并且在学习期间无法遵循老师的要求和指示。针对这些不健康的习惯,可以使用“爱挑剔的乐乐”,“不听话的结果”和“门前的垃圾站”等故事来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自身的缺点,并了解健康成长的含义。同时也可以让儿童经常上台表演故事情节,可以逐步通过故事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热情,增强他们对生活实践的信心,让孩子们体验生活的乐趣,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胆地展现自己。
结语:综上所述,故事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说它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的事物,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幼小心灵,3—6岁是发展儿童早期行为的重要时期,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故事本身以及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拓宽孩子的视野,扩大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沈警,杨成艳,邹吉林. 有感情伴读对幼儿绘本故事阅读理解的影响:一项眼动研究[C]. 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9:2304-2305.
[2]何永贤.探析童话故事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8(33):162-163.
[3]李鑫. 帮助幼儿成为更好的故事讲述者[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王晓玉.图画故事对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影响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04):59-62.
[5]苏珊·佩罗.故事知道怎么办[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