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得更加明显,而教师则要成为他们学习的引领者。同时,还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着重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成果,所以,需要将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高度融合,让生活情境能够被很好地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本文分析了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引言:小学数学相对来说具有一定复杂性,且抽象性特点比较强,这就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传统机械式的灌输知识,并不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相反,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对良好数学教学成果的产生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有必要探究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提高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1、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要鼓励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起来,而且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用专业的数学用语很难能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年龄相对较小的低段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此他们也只能跟着数学教师的脚步前进,老师讲什么知识,他们就机械式的记什么知识,而对于知识的内涵并没有认真的思考理解,这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这一节课程时,课程开始前,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钟表。然后在课上向学生介绍时间的读取方法,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然后老师说出几个时间,再找几名学生上台将老师说的时间亲手调节出,同时读出来。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并且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2、创建生活购物场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在数学课堂中创建生活购物的场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的手段,这可以让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变得更近。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仍有一定的难度。而其数学思维也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将数学知识教学与角色扮演进行结合,为学生情景再现熟悉的事情。而这个过程,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并且效果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克与千克”,课前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学生平时吃的零食、矿泉水等,并在上面标明重量。然后利用这些道具为学生创建生活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然后观察自己买到商品上的重量单位是什么?有的学生会说“一瓶矿泉水是0.5千克,一袋小食品是50克。”这时教师再说:“同学们你们真棒,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与克和千克有关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课后教师再为学生布置复习作业,观察一下生活中“克与千克”的相关数学知识。如此方式,学生也能对本节课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更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知识。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想象和思考能力相对来说是及其有限的,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并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观察物体”时,数学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图片功能,先将本节课关于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点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将相应的实物拿出来,如长方体,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观察。然后说出在不同角度和位置观察到的长方体的面,当学生说自己的答案时,数学教师再适时讲解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当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我们所看到的物体也是不同的。同样这个长方体也是,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能得出不同的长方形状。”与此同时,教师让学生现在就找寻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学生就会发现教科书、文具盒、魔方玩具等。这样,学生对“观察物体”的知识理解也会进一步提升。
结束语:生活情境教学法被引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课堂中,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精神和要求。它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新的教学方式积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以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汝强.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才智,2019(02):20.
[2]赵明.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03):110-112.
[3]何丽华.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7(3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