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对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是当前需要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几点关于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数感;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质整合,从而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数感”是学生对数字的一种深入理解,随之将其内化整合为对数学的驾驭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焕然一新的支持,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帮助构建一个良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大环境。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是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生活式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数感”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抽象性比较强的数学学科时,并不能在头脑中迅速建立起数学概念和数学思维,而数学学科并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它源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结合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数感”。“数感”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数学知识,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授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去自己感悟、探索。针对当下的数学教材,一般会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内,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生活气息浓厚的知识点,符合目前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来说有着十分巨大的帮助。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小数乘法”为例,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悉心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与现象会涉及到小数。如当学生们路过银行时,不难发现门口的大屏幕上会显示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或者理财产品的年华收益率,这就涉及到小数的乘法运算。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数字记录下来,回到教室中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大家一起解决这种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发现生活中也处处充满数学的时候,便会不自觉的留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会自主动脑去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然而然的培养起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即“数感”。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强化“数感”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基础。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还更多需要兴趣的引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当注重以各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帮助学生提升感官的综合刺激,经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参与进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成为主流应用的时代,合理、积极将多媒体设备参与进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两种立方体的动态透视图,并在每个边长、辅助线的位置标注长度数字,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立方体的空间构成,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更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于两种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能力,这也是学生“数感”进步的一种体现。
三、创设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数感”
数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拥有一定的思考性,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最近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合理化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有效率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教学情境,导入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引入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A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美化市民的生活环境,经过市里的负责人商量,决定在每个社区内都修建两个中大型花坛,(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花坛图片)那么,请问同学们,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继续构建故事情景,“没错,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表面积应当怎样计算呢?”通过这样的形式,既可以高效率的引入知识点,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结束语: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数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大环境,这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主流模式。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数感”的方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新的解决方案,紧跟当前教育的先进步伐,真正实现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性转变,从而高质量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辉德. 信息技术背景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学周刊, 2020(2).
[2] 石永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