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结构分析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玉家潮
[导读] 现阶段,对于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进步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摘  要:现阶段,对于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进步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陈述性认知、体验性认知以及自控性认知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并就注重基础教学、营造和谐氛围以及调动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管理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具体教学中,学困生问题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策略。这样一来,整体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一、概念解析
        (一)认知结构
        (二)课堂教学管理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分析
(一)缺乏陈述性认知
        就陈述性认知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态度、观点、理论以及事实等,它是由基本信息和类别组块有机整合而来的。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将陈述性知识逐步内化,这就要求学生可以在自我认知架构当中找到与其相关的内容。然而就现阶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情况来说,存在着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即陈述性知识过于分散、凌乱,并不能找出与陈述性知识相关联的内容,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重点概念知识[1]。这就导致大部分学困生对数学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认为数学过于繁杂、抽象,不易于理解,学习吃力,学习效率低下,成绩难以提高。
(二)缺乏体验性认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有部分学困生也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即缺乏体验性认知。就教学实际来说,学困生对于数学往往都具有较强的抗拒心理,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数学是很难学的一门课程,甚至有部分学生把数学当成催眠药。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困生在正式教学开始时精神是十分饱满、集中的,但是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化,他们就开始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等情况。对于学困生来说,数学课堂过于沉闷,没有交流、互动环节,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无法就教师的问题给出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自然也就无法体验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缺乏自控性认知
        自控性认知的缺乏也是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困生基本上都并未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也没有规划;当学习完新的内容后,学困生很少自主复习旧的知识点,极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易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得课堂学习的效率十分低下;在课堂结束后,基本不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也并未进行相应的知识训练,无法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督,使得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一)注重基础教学,强化陈述性认知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换句话来说就是有意识的引导学困生回顾以往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深入挖掘原有的知识架构,从而帮助他们找到与新授课内容相关联的部分,以此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强化他们的陈述性认知。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如整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等。对此,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先引导学生复习上文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如: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以及这三个分数,以此引申出分数的意义。随后,再以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加,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从而切实强化学困生的陈述性认知。
(二)营造和谐氛围,强化体验性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困生之所以会缺乏体验性认知,大多是因为受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对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此缓解学困生的消极情绪,如学习焦虑感、自卑感以及抵触感等,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应当适当为学困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闪光点,从而不断的强化他们的体验性认知。具体来说,虽然有部分学困生看似不在意学习,但是却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对此,教师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平等对待、关心和尊重他们[2]。例如:在教学“方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在教学完毕后,教师布置了相应的课后作业。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不应当只是通过“对”、“错”来评价学生,而是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你的字写得真好看!”“虽然有些地方马虎了,但是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很开心,继续加油哦!”等积极评价,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认可,从而重新建立学习信心,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断强化个人的体验性认知。
(三)调动学习兴趣,强化自控性认知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偏科的现象是相对严重的,而出现偏科现象也是兴趣使然,兴趣是学生的学习源动力。就小学数学学困生来说,他们的自控性认知较为缺乏,多半都是因为对数学没有过多的兴趣。对此,要想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手段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主的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如果教师仅凭口头讲述,那么则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爸爸下班时看到西瓜大促销,花2.4元买了一个西瓜,每千克0.8元,请问爸爸买的西瓜是多少千克?”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纷纷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凸显,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还可以邀请学困生轮流担任任务检查员,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规划意识,从而逐步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不断强化个人的自控性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采用有效的方式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学困生才会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更快实现学困生的进步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玲. 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J]. 教育, 2017(2):00045-00045.
[2]徐琴. 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J]. 明日, 2019(5):0324-0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