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主张充分体现着他“改变世界”的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自觉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备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资本论》占据着当今时代真理、道义和文明的“制高点”,又为作为时代文明表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最经典的文本支撑。可以说,正是在理论传统、实践基础和文本支撑的“三维一体”中,作为“哲学中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才真正成为可能。唯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也才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引言
社会政治生活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对社会政治的研讨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政治哲学的高度探讨相关问题成为一种潮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马克思政治哲学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们围绕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涵、理论生成、理论定位、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研究范式和理论意义展开了全面研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整理学界观点来展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状况和发现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政治哲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尽管没有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但却普遍存在着实践意义上的政治哲学。这一情况是由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决定的。在列·施特劳斯眼里,政治哲学是以一种与政治生活相关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宜。因此,如果人们把获得有关好的生活、好的社会的知识作为他们明确的目标,政治哲学就出现了。不过,从西方历史上看,政治与哲学之间这种纠缠不清、不离不弃的关系表面上曾一度被打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致力于对政治和历史的经验考察,将道德和政治剥离开来,由此导致政治学与哲学的分离,促使实证性的政治科学逐渐发展起来,政治哲学由此渐趋衰落。直到20世纪60—70年代,以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为标志,政治哲学才在西方再度复兴。在中国,政治与哲学从来就没有脱钩的时候,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确立决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
2建构整全意义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实现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的互补与打通
如果说政治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从沉寂到复活的重大转折,那么这个转折与两个关键人物是分不开的,他们分别是施特劳斯和罗尔斯。今天中国学术界,人们无论是在哪个学科内从事政治哲学的研究,都要把施特劳斯和罗尔斯作为极其重要的学术史背景、思想资源和参照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于是就产生了如下人们经常追问的一个问题:我们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到底应以施特劳斯为参照系,还是应以罗尔斯为参照系?这个问题虽然预设和包含了一个未必合理的前提———以施特劳斯或罗尔斯来解释马克思,但却引申出了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是一种理想性政治哲学还是现实性政治哲学?因为事实上,施特劳斯回归古典的政治哲学与罗尔斯立足现代的政治哲学,分别代表的就是理想性政治哲学和现实性政治哲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形态。。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平等的权利”“公正的分配”,都视为“好生活和好社会”的标识,那么其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之间所取得的统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一种由前而后的历史性的统一。众所周知,伍德在解读“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时,提出了“道德善”和“非道德善”的区分问题。
以他之见,马克思看重的是自我实现、安全、身体健康、舒适、共同体等非道德善,而非正义这一道德善,所以马克思既没有基于正义批判资本主义,也没有确立起实质的正义思想。如果说伍德对“道德善”和“非道德善”的区分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他的不足是没有看到这两者在构制“好生活和好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的一致性,从而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维度和现实性维度所取得的历史性的统一。以上论述充分表明,如果在“整全意义”上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理想性维度和现实性维度,那么在这两个看似根本不同的维度之间予以内在打通,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对于确保理论的融洽性和解释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3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不仅要面向历史———立足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更要面向现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须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就,进行系统地概括、凝练和升华。哲学作为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马克思所强调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不仅就其内容、而且就其形式来说,都要和自己的时代相接触并相互推进,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跳出或脱离它的时代是绝无可能的。正是在哲学与时代的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时代,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坐标来看:不但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复兴的光明前景;也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从世界发展的坐标来看:既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又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还意味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③。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胜利: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胜利,实践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开创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巨大胜利。
结语
总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要满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满足人民的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应该真正沿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术传统和问题意识,真正体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术特征和致思品格。当然,让政治哲学研究面向中国社会的现实,还需要我们克服普遍存在的对现实问题“不愿研究”“不能研究”和“不敢研究”的“学术犬儒主义”。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向理论敞开的宽博的研究领域。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有责任去研究各个领域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研究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更是应当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窦世卿,男,河南省南阳市(1999.01.1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杨印东,男,贵州铜仁(1998.05.18)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郑旭斌,男,福建省漳州市(1999.09.1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