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小学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进行小学数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来掌握知识与相关技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小学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这一课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并注重数学教学的资源整合及利用。特别在进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因数与倍数的课堂教学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课程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来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因数与倍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工作中,应当将因数、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奇数、偶数、质数以及合数的特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1]。其次,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概念时,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数感,让学生对不同的数作出不同的判断,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在生活实际问题中,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关系。最后,教师应当在进行备课时设计新颖的方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导入新课,形成初步理解
众所周知,新课导入是一堂课引入知识的重要阶段,好的导入方式可以提高下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倍数与因数的学习中,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把教学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并通过借助多媒体、提问、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或知识形成初步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2]。
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学具先摆出12个一模一样小正方形,问学生“同学们,利用这些小正方形你们可以组装出哪些图形呢?”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从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摆出图形,这时教师要求说“在组建中不可以组建多边形,而且不能重复”当学生组建1×12、2×6和3×4,这3种以后发现不能继续组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即“拼接图形的长、宽是12的因数,同时12是这些数的倍数”,让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在黑板列出以上算式,让学生讨论这3种算式,因数与积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出“一个因数在乘以任何整数之后,就能得出一个乘积,那么这个式子中的因数也就是这个式子乘积的因数,而这个式子的乘积就是这是式子中因数的倍数”,通过简单地学习,教师可以再次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写出这些数的倍数,之后引出“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自身,而且一个倍数的有无穷的倍数”。
这种方式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培养[3]。
三、通过对比寻找“数”的特征
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分类自然数这一知识点具有特殊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很难认识“数”之间的共同特征,所以很“怕”学习这类知识,这时就需要数学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数的特征,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抓住关键的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深刻性与严谨性[4]。
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一课中“数”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来讨论讨论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首先会想到2的倍数都是偶数,个位是0或5时,这些数就是5的倍数,让学生进行回顾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再次提问“同学们,那你们来猜猜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思路给予一定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计数器上面显示的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数”的倍数特征,从而对“数”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知。
四、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简化难点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与家长一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数学练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的确可以锻炼学生,但在实际进行数学习题练习时,大多习题具有重复性,时间一长,学生对数学习题的练习只会产生了厌烦情绪,从学习效率无从提升,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以及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如在这样一道练习题中“你能发现2、12、24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12时2的倍数,也是24的因数”,此时教师问“同学们,这时候你们发现这是有冲突的,那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知识点,大家一起来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补充,并得出“因数和倍数时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学会了反思,还能突破了教学难点,树立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课堂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霞.经历过程 理解概念 掌握方法——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J].小学数学教育,2017(Z2):72-74.
[2]田占兰.“因数与倍数”教学浅见[J].青海教育,2016(Z3):67.
[3]杨春高.“倍数与因数”高效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15(27):63.
[4]周敏.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的教学[J].学周刊,2012(29):188-189.
[5]陈惠芳.浅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媒体设计——以《倍数和因数》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