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学问题也得到了更加普遍的关注。对于聋哑儿童而言,不仅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不同层面的感受。可以说在聋哑儿童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提高聋哑儿童的数学能力,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了解导致聋哑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本文,分析了聋哑儿童数学学习的现状,并针对如何提高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聋哑儿童,作为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其自身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面对不幸,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够为其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切实扭转聋哑儿童作为特殊群体的命运。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了解聋哑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
一、聋哑儿童小学数学学习现状
首先,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聋哑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其原因是在家庭教育环节,聋哑儿童普遍受家人的关照程度更高,难以形成较为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更加依赖父母家人和朋友。这就导致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或不懂的问题,就会希望有其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这种过度依赖的心理不仅会限制其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会影响其思维发散能力,影响教学效率。
其次,聋哑儿童和普通学生相比,由于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就会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数学学习阶段。一旦聋哑儿童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就会下意识的形成自闭心理,无法和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另外由于沟通能力较弱,很多情况无法及时和教师进行反馈沟通,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其自卑心理加重,学习信心不足。
同时,由于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递进性,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需要学生具有更加独立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而由于聋哑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完全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就会导致其在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就盲目的随大流。很多问题的掌握还处在模棱两可之间,不求甚解,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有效策略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聋哑儿童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聋哑儿童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由于聋哑儿童这是听力和语言能力缺失,因此就需要更加注重其视觉能力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视频图片配合相应的文字,能够帮助聋哑儿童更加直观的感受了解相应课堂内容。
比如学习《认知数字》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其播放相应课件将,数字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管理,比如数字1就像是学生日常使用的铅笔,数字2就是一只低着头的小鸭子。通过这种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利用聋哑儿童的视觉能力并帮助其,激发自身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为其数学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鼓励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为了能够让聋哑儿童更加直观的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还需要培养聋哑儿童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需要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将单纯的学习变成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锻炼,由学生来提出问题,再根据相应问题进行思维模式的拓展,通过交流和沟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连加连减》这一课程的时候,由于学生运算能力还不强,无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处理,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将连加的内容进行集中计算,连减的内容进行集中计算,最终求解。
另外,对聋哑儿童的教育不应该只限于课堂教学环节,由于聋哑儿童对父母和家人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家庭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利用其更加放松的心理来强化数学学科的学习效果。让家长进行辅助教学,发挥家长作用,对于全面提高聋哑儿童数学成绩和数学能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首先家长更加了解聋哑儿童的性格,脾气,学习能力和特点,在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更好地解决儿童的自卑心理气馁心理,另外,为了让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完整的体系,还需要家长在家中对儿童进行复习指导,帮助聋哑儿童更好的了解自身知识结构,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结束语:综上所述,聋哑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和普通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面对数学学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吃力,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为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生理特征,使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其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提高聋哑儿童的学习质量,为其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明天。
参考文献:
[1]车丽娜,许红梅. 城镇聋哑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山西农经,2017(07):79-80.
[2]罗江洪,王晶,吴汉荣. 聋哑儿童数学能力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05):463-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