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现实教学经验,小学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参与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另一种是性格过于活泼,以至于无法专心听讲。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当关注学困生,积极探索将学困生转化为普通学生的方法。基于这种目标,教师应当从课堂学习积极性这一学困生的共性缺陷入手,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课堂趣味性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语文;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场所。在现实中,学困生往往都因为性格等因素而产生的。如由于性格内敛被教师忽视,在产生问题时得不到帮助,久而久之便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再如性格过于活泼,在课堂上习惯于开小差,进而逐渐沦为学困生。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们奠定语文基础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当重点关注这一阶段的学困生,积极采取教学策略将学困生转化为普通的学生。
一、授予学困生学习方法,消解畏难情绪
小学语文学科是教师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学科,而学生成为学困生之后,阻止学生自行努力脱离学困生阵营的重要原因便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1]。教师会将学习方法融合在教学活动中,而学困生由于缺乏指引以及自身不专心等因素,基本没有掌握这些方法,因此即使学困生有心自强,也无法单凭自己取得足够的进步。因此,教师应当将学习方法整理成册,并引导学困生掌握,以此辅助消解他们的学习畏难情绪,使他们能够重新获得学习的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掌握众多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应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比如,在生字的识字学习中,学生便需要学会查字典、拼字音等方法;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朗读的方法;在习作训练的学习中,学生应当学会以思维导图梳理想法的方法。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畏难情绪,便是因为他们错过了这些方法的教学,以至于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不知所措。对此,教师应当将这些学习的方法整理成书面材料以及制作成微课视频,将书面材料发给全体学生,并要求全体学生阅读并掌握这些材料。而微课视频则发送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观看。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困生进行一对一交谈,以交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鼓励,并监督他们学习这些方法。如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困生能够利用这些方法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再对他们提问,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最终,学困生们在进步的激励下能够迸发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适合学困生问题,辅助获得成就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而难以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便是其中的重点。对于中学生而言,语文是一门上限很高而下限也很低的学科,无论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够依据知识基础与生活经历给出一定的答案[2]。但是对于心智较为稚嫩的小学生而言,课堂上有许多问题都是无从理解的,学困生更是难以获得回答问题感受成就的机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课堂内容为学困生设计合适的问题,使学困生能够在解答这些问题后,从同学以及教师的赞扬目光中获得成就感。
在为学困生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当注意问题的难度以及提问的方式。以《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为例,在梳理课文的环节,教师可以对学困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个自然段描述了事情的起因?哪个自然段描述了事情的结尾?这些问题都较为简单,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够在思考与阅读文章之后得出答案。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便可以在教案中的问题旁写下特定学困生的名字,以便通过不同课时将教学覆盖全体学生。此外,教师还应当关注与学困生的互动过程,以引导式方式确保学困生能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教师应当现将这些问题展示在多媒体上,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使学困生有所准备。其次,在提问学困生时,教师应当先简要解释写作顺序的含义,将问答题转变成“选择题”。最后,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针对该学生的表现,决定是否继续追问。如该学生较为自信的回答,那么教师便可以提出更难的问题,辅助该学生继续思考。如此,教师能够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学困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给予学困生恰当评价,给予足够激励
在现实中,学困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同学、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这些压力并不是因为有人对他们进行批评、辱骂,而是学困生在互相比较时自然产生的情绪[3]。因此,要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产生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然后在学困生表现之后给予他们恰当的评价,以激励性的评价给予他们激励。
在实践中,教师给予的激励评价不仅应当包括表扬性的话语,还应当包括对学困生进步内容的肯定。如此,教师既能够增强自己讲述的激励性话语在学困生心中的有效性,还能够引导其他学生改变对学困生的看法。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对学困生提问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回答文章写作顺序的问题,在该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再引导该学生复述写作顺序的种类。然后,教师便可以对该学生进行两方面的评价,首先教师应当肯定该学生阅读与理解课文的认真程度,其次教师需要肯定该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的评价,教师便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对学困生施与足够的激励评价,进而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收获快乐,并拥有更强的动力参与其他的教学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学习积极性是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体现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体验,基于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设计针对性的引导问题、评价用语以及教学活动,使学困生在课堂中能够感受到重视,体现出存在感,进而得到学习方面的激励。如此,学困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逐渐走出自闭或者捣蛋的领域,融入普通学生的群体中。
参考文献:
[1]包金凤.触摸心灵,促其成长——学困孩子的情感教育初探[J].新课程,2020(04):38-39.
[2]刘兴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J].试题与研究,2019(33):113.
[3]郭娜娜.如何提高学困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