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对传统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老师要积极的进行教学的创新升级,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一步的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性格,老师要结合具体的状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的在初中体育和健康教育中落实好分层教学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课;分层教学;实践反思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好分层教学
一方面来看,虽然当前初中体育和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学习某些内容的时候,有一些学生很难跟随老师的脚步完成,而且老师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引导处理,很容易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这也会极大的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教学的成效。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有一个足够的关注,认为不如文化课的学习重要。这些问题因素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初中体育和健康课堂的教学质量,如果科学的利用分层的教学方式,就可以更好的规避和处理上述的种种问题,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确保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除此之外,分层教学也具备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爱好、兴趣等充分的拟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和具体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依靠个人的努力提升学习的成效。通过分层教学,会更加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也可以让学生处于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时间久了,学生也可以获取更多的进步空间和机会,最终养成更加健康的学习习惯,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更好的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落实好分层教学方式
(一)做好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分层
想要真正的将分层教学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目标的分层。因此,初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从多角度入手,比如可视学生的整体身体素养、运动水平等作为分层的具体依据,做好有效的分组,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拟定出具体化的教学方向和目标任务。
举个例子来看,在开展耐力跑训练的进程中,老师可以先将学生按照性别分类,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划分为优秀、中等、困难三个种类,用A/B/B三个组替代。针对A组的同学而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就是进一步的提升和拔高,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坚韧品质;针对B组的同学而言,要着重提升他们的耐力品质,多锻炼提升个人身体素质;针对C组的同学而言,要保障他们掌握基础的体育锻炼知识,掌握更加正确有效的耐力跑练习方式,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耐力跑水平。借助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方式,当进一步的突出教学目标以后,学生也会坚定的朝着这些方向努力,最后每位同学都可以达到既定的任务目标,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成绩。
(二)做好关于基础的学习方式的分层处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体育老师也要积极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也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可以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质量。举个例子来看,在进行篮球相关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将基础的动作要领向同学们讲解,然后切实有效的将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落实和渗透,借助区分的优秀、中等、困难三个小组类型进行相互登记匹配对抗,老师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进行指导和演示训练,将其记为A/B/C三个小组。在针对A组学生训练的时候,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做假动作、传切等技术要点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针对B组同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确保这些学生稳抓基础动作,在比赛中不犯低级的错误,不断的超越自我正确和A组同学一起对抗比赛;针对C组同学,老师主要的教学重点需要放到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中,老师可以先组织这部分同学做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放松下心情,然后再积极的投入到实际的学习中。当然,最后,老师要科学的开展教学的评价分析,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分层评价。不同的层级使用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给予那些学习困难同学更多的自信心,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励他们进步,而且也要做好日常的沟通交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状况,充分的优化教学的内容。
总结:根据上文所述,我们知道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要积极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采取分层化的教学实践,有效的完成教学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也更容易感受到体育学习的趣味和魅力,也会养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好习惯,这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远 胜.探 究分组 、分层教 学在体 育课 中的 应用 [J].教 育 科 学 .2016(12).
[2]孙宇 海.新课 改下初 中体 育教 学中 实施分层 教 学的探 索 [J].教 育科 学(引文版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