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标准,通过文献分析、课堂实践、教学实例等方法开展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研究。结合课堂实践主要从三维目标和教学环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教学环节生活化主要是:利用生活经验导入课堂;以生活经验为基石降低难点知识的难度;巧用活动,使知识形象化;回归生活,总结提升;巩固练习生活化。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得出:生活化教学可以降低重难点知识的难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简单易理解。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生活化教学,教学实例
本文中,作者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指: 在生物课堂中,老师不但要使用课本中的资料,更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中挖掘资料。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从而使教和学的过程立足于生活实践。还应该结合生物学的特点,挖掘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教学材料,将其与学科知识整合,构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是有乐趣的而非枯燥、空乏的。可以真正转变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感到快乐,逐步爱学、会学。
一、确立生活化的三维目标,为学习提供动力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目标已经从先前的一维目标转变为现在的三维目标。生活化的三维目标就是指老师要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而将其运用的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并掌握解决的方法。能从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中感悟出道理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现行生物教材中都有关于人类健康、人的生理、环境问题、生活保健等与自身有观的内容,这些方面的问题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他们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以此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这样的一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节,以吸烟者的肺、尘肺以及PM2.5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等例子,养成关爱自己,关心他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贴近生活引入课堂
一个精美的导入设计,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将生物知识中隐藏的事例和经验用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而不陌生,才会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来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讲解“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时,利用学生们知道的俗语引入课堂,并提出问题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设下疑问,由学生自主探究心脏的结构。此时再提出问题:“既然可以把心脏比作‘泵’那它是如何将身体下肢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呢?”这样学生们之间就开始进行积极的讨论思考,进而发出疑问,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本节课新课的讲解了。这样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可以推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又如:在“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节导入时,联系学生们在学龄前人人都要接种疫苗这件事,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思考接种疫苗为什么可以预防疾病?
三、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石突破重难点
实际生活经验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会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经历更加紧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去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探索、发现与应用。
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巧妙的将其设计到教学环节中,将教学内容转换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就可以降低课程难度,减轻学习负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习“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期间即使农田中没有草也要除草,也就是所说的中耕松土,就是为了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呼吸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此块知识。又如在讲到“水循环”一节中的“蒸腾作用”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老人经常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而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在树下乘凉要比在屋内凉快,就是因为植物蒸腾作用带走了热量。又如在“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节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难点知识,但学生不能理解。而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虽然学龄前我们接种了好多种疫苗,但是还是会患一些疾病,这又是怎么回事?这样可激发学生主动通过课本知识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一种或同一类抗原。
四、巧用游戏进行教学
“角色扮演”可以以它形象的表演方式给学生带来欢乐,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者这个角色,对知识进行各方面的分析,进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一节时,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组分别由十一人构成,其中一人扮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红细胞,其余的人分别扮演心脏的四个腔和血管。第一步:各个血管和心脏的四个腔按照PPT中提示的血液循环路径,用绳索链接好。第二步:红细胞的扮演者戴好头饰(O2或CO2),开始从左心房出发,在行进过程中注意变换头饰,并记录行走路线。“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小组内分析得出结论:体循环是血液由左心室出发经全身后回到右心房;肺循环则是血液由右心室经肺部回到左心房;并且得出体循环中血液经过全身的毛细血管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针对我校教学模式提出的生活化的教学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针对课堂导入、重难点处理以及课后作业,进行了重点研究,但本人认为研究不够全面。今后研究应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且在某一环节重点应用,使得教学每一环节都由学生出发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是本文的弱点,以后的研究中还应该兼顾教学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学生评价。
参考文献
[1]白海霞.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王宇.WY学习法中等职业学校学法指导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