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李斯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科学这一学科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对小学科学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小学阶段科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分析,旨在为改善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原理的兴趣,并着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意在提升科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分析;教学策略

        引言: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科学学科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和发展。小学科学是小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有利引导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度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引入实验教学,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带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简要分析
        科学,强调的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小学科学,则更注重反映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生物等一切物体。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学生对于万物之间联系的理解还处于启蒙阶段,因此,这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学是经过验证且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之外,切身实地地感受到科学的存在,从而对科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
        但就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来看,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一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素质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教学条件限制等,部分学校及教师仍然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授课时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等各种问题,无法为学生呈现出科学这门学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受限于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及专业水平,科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无法有效体现,不合理的实验设计、枯燥的教学氛围,无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懈怠,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处于辅助角色,只有将对科学进行探索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学习的探究中去,才能形成对科学、对生物、对自然独特的认知和见解,从而达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一)创新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奇心是驱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自我驱动学习。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和实验内容设计,将实验教学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有趣、活泼的实验教学氛围,从而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而在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主研究的信心[2]。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选择几种教学工具用于发声演示和实验,比如尺子、音叉等等;教学活动可以采用“通过提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演示发声过程让学生观察、师生讨论发声原理、学生动手探索物体如何发声”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例如提问内容可以是“同学们可以模仿哪些动物的叫声?”“除了动物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发出声音?”等等,然后教师可以使用教学工具进行发声演示,并引出课程重点“声音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我们又为什么能听到各种声音呢?”,引导学生集体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强调动手能力和实操性,即理论和现实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将科学原理的探索交由学生完成,不仅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学习态度[3]。
    我们仍然以上部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程为例,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基本会有一些自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猜测,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发声实验,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的活动状态、形态等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学生自主实验完毕后发表实验后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论证。最后教师演示音叉在水中发声的实验,并引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三)适当拓展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科学知识体系
        考虑现阶段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科学教师还可以适当延伸课本的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接收到完整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对于拓展知识,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教学和实验活动,比如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做更深入的理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等独立进行理论探索,利用学生课余自由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等。
        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程,作为知识延伸,在学生们都已经了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并能让我们听到的呢?”然后仍然以音叉作为实验教学工具,让学生倾听音叉敲击和振动产生的不同声音、观察音叉在水中振动后水波的传播方式,然后引出结论“声音是通过带动媒介物体的振动传递到人耳中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小学阶段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然、接触科学,更能在科学实验的参与和动手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以及科学钻研的习惯。而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实验的巧妙设计能够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内外兼顾、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郑秋辉.拓展性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能量控制”实验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36(06):37-39.
[2]沈芬.例谈对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名师在线,2020(16):17-18.
[3]周玉华.严把“五关”,提升“五度”——缔造高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20(13):8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