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刘晓云
[导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除了教授知识之余,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其阅读能力。而针对教学中教师:“ 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之现象,本文从三方面浅析了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策略。从“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展示学习过程”;“交流学法,总结成果,回顾学习过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学习方法”三大点展开相应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阅读能力 相机诱导 回顾过程 迁移运用
        引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反映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阅读训练时,对学生实施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时,往往是:“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技能的训练”。教学的目的,仅只是满足于学生知道不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而忽视学生认识自己合理的学习过程,学生不知自己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更不可能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技能,这与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针对此况,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相机诱导,对他们学习的技能着重培养,下面浅析我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重视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示范诱导,展示学习过程
叶老说:“方法的指导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发展语言时,要相机诱导,潜移默化。教师要发挥好导演的作用,抓好典型范例,示范学法,因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孕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阅读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多读,反复地读,不同形式地读,但是,学生平时的阅读离不了老师的有效指导,只要方法得当,阅读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课堂是学生的活力舞台,要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作好示范诱导,展示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带有目的去进行阅读,都要有层次,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在读中悟,展示的这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示范诱导的过程,长此以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的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带刺的朋友》一课,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以有趣的身上带刺的动物朋友图片欣赏了解几个带刺的动物,激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带刺的朋友——刺猬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故事呢?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课文,读通句子,边读边想,初步对课文感知后,然后在细感悟理解时,读课文,找到刺猬偷枣的重点句子读一读,再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的词语以及动词前面的修饰词,通过学生自己的方法理解词意后,进一步,找一找刺猬偷枣过程的关联词“先、然后、最后”并说一说其过程,再回到课文这一部分,是怎样的写得那么栩栩如生的,通过读中去猜,读中去悟,刺猬的聪明、机灵、高明之处。最后,带着这份情趣,再次读出趣味,体会到刺猬真得很“高明”。我们也读出了高明的味道了。这样通过相机诱导,小结学习方法:找一圈一读一猜—悟—读。学生学会了读懂句子,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相应地阅读能力也会渐渐地提高的。


二、总结学法,回顾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教学中,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是否会做某道题,会背某篇课文等结论性的知识,而最主要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总结出学习方法,积累并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学生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总结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习的技能。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在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当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后,再追问是如何归纳的,然后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帮助总结学法即抓重点句,摘语法,合并概括法,紧扣小标题法,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法,抓描写事物顺序归纳法等等。再如:平时词语教学中,注重引导当学生说出答案后,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并总结得出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换词法、拆词素法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的。还如:句子教学中,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中心句、关键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时,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无外乎多是先理解句子里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而对联系生活实际、对句子的修辞上、表达方法等学生方法定会存在不同。让其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学生不难得出。由此可见,相互交流,由点及面,学生就会汲取更多更好的学法,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经验,此乃也是训练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1]。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如此由果追源,回顾学习过程的训练,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阅读有所创新,他们的答案富有创造性,但学生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从哪里知道的?”等,通过回顾,学生有效地掌握了自己好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学法,相应地,阅读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三、触类旁通,运用学习方法
“为学纵评密,亦仅一隅陈,贵则令三反,触处百引申”。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方法,独立阅读,要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运用。比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像这类课文是由结构基本相同,内容基本相似,由许多共同要素组成的相似段落,就不必机械地逐段讲解指导,课文写了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出现的幻景,以及现实生活,一般地,指导教完第一段后,讨论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运用其学法,自学后面类似的段落,教师此时仅自对学生有疑难之处起“扶”的作用,这样:在“扶—半扶—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从题目中的“富饶”一词入手,学生理解词意后,让学生读文找出文中哪一句来写的?即中心句[2]。找出后读懂这句话,写的是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那么围绕中心句又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的?快速自读2-5自然段,得出了:课文从海面的海水写到海底的生物,再到海上的鸟儿三方面来介绍的,再找出文中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其特点。在快速朗读中“瑰丽无比”“五光十色”“多种多样”“鸟多”呈现出理解了词语后。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自读相应的段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中圈找最能表达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并旁注出简单的体会,最后全班交流,分享学习过程,巩固学习方法,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在共同要素的学习方法迁移中培养自学能力,在实践中运用学法,相应地也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阅读能力[3]。
总之,阅读教学,我们教师要长期地坚持扎扎实实地依标扣本,重视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学习,增强知识的积累,形成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孟俊梅. 着力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几点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上旬), 2018, 000(002):65.
[2]陆彩凤. 论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4): 188-189.
[3]李红霞. 小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径[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0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