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教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转化特殊学,如何用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班集体,和所有孩子一起享受教育的公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中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教育 感化 顽石 爱 成长
引言: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教育的“顽石”要靠“爱”来感化。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一颗颗“顽石”必将变成“宝石”。
自从担任班主任以来,先后送走过三个班级,可这几个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班级都有让我又爱又恨的特殊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顽石”。
我甚至常常想,你们是老天派来故意正我的吧!可又一想,世间万物皆由缘字相生,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顽石,却成就和历练了今天的我。
1、用爱心和耐心陪伴学生
雯雯家的环境比较特殊,孩子的爸爸妈妈离异,长期在海南工作,姥姥姥爷从小带着她。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性格比较怪异,经常暴躁地发脾气摔打东西,常常对着家长发疯似的大喊大叫,医院确诊为“轻度自闭”。
自从雯雯转入飞扬中队以后,我针对她的个性特征,和家长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用爱心和耐心一点点地去感化孩子,让她把心里的痛苦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出来,发泄出来。另一方面我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雯雯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不仅讲话有条理,还能够详细的描述生活中的细节,于是我不断地鼓励她与人沟通,消除她心里的障碍。
为了增强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我在班级BB平台上建立了“笔下生花”的写作接龙栏目。每天上网接龙写作的同学络绎不绝,雯雯也不例外,每天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写作文。在我的鼓励和表扬下,雯雯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了,还成为这个栏目的版主,我们也能从文字中看见了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就是这样一个疯疯癫癫的女孩,却创造了奇迹。
从2009年8月-12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雯雯独自完成了10部作品,累计12万余字,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家长们既惊讶又感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就像个魔术师一样改变着孩子。原来时不时就会跟家人发疯的问题少年,在我的手里竟然成为学校和班级的小名人!不仅常常于报端发表文章,还两次代表学校接受电视台的专访!目前雯雯是东北育才高中学生会的栏目主编。她说写作将是她一生的追求!
爱,是能用敏锐的眼睛发现和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长,爱,是用智慧启迪孩子的心灵之门。
2、用关爱和智慧感化学生
刚刚接到接任一年级新班的通知,便立即听说这个班级有个远近闻名的小六子。王家琪,自命名小六子,我问他为什么给自己这个名字,他看看我瞪我一眼跑开了。后来我分析这个名字还真的和他很相配。六,即永远不进教室、永远用正常的语言思维沟通不了、永远都说你是坏人、永远不说谢谢、永远在他吃东西的时候别人不能靠近、永远不知道听课写作业是什么,哎,算算正好是六。
知道班里有个名人一直休学在家,心里实在不落忍,接班当天就和六子妈妈相约来学校商量孩子复学的问题。最后决定让六子第二天来上学试一试,她还要到班级来陪读,被我委婉的拒绝了。
最艰难的第一个月到了,为了让他喜欢上学,我每天早上6点40都会带着不同款式和口味的糖果巧克力恭候在班级门口,这样的约定整整坚持了一个半月,六子居然没有失约过一次;上课时六子下地一圈一圈的练习长跑,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听讲,我课前就以六子的鞋太脏了,老师刷干净晾在窗台上,这样天生洁癖的他就没办法在下地跑了;为了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小组合作学习,我选了三位最美丽温柔的小女孩围绕在他身边,在小六第一次磕磕绊绊读完一篇课文时,我和同学们都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六子妈妈说这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别人给他鼓掌,回家兴奋好几天呢!
校长常说,要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我每天都享受在六子的点滴进步中,似乎那个砸碎图书馆玻璃的他、对我和同学们恶语相加的他、满地打滚的他、升旗仪式高唱国歌时跑出队伍滚轮胎的他……似乎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我、同学们以及校长的关怀、帮助和感化下,小六在一天天蜕变。如今六子是班里成绩名列前茅,说话彬彬有礼的孩子了。就在前天,一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中午伙食炸鸡腿,要知道这是六子最喜欢的菜了。那天中午,我忙得是在太累了,没吃午饭便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觉得旁边站过来一个人—六子,他用脏兮兮的小手拎着一个鸡腿送到我嘴边,硬生生的说:给你,吃吧!当时我的心就融化了,我抱着他很久。事后他妈妈问他,他用很不流利很不通顺的语言告诉妈妈:老师累,没吃饭,我的给老师。
我国教育家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教育的“顽石”就要靠“爱”来感化。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一颗颗“顽石”必将变成“宝石”,终究会绽放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小婷.例谈如何教育转化特殊学生[J].教育现代化,2017,4(19):76-77.
[2]余灿涛.江海不择细流,温润可助其成——以“温润教育”思想对“特殊学生”转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2):54-55.
[3]孙苹.试论转化特殊学生的教育策略[J].成才之路,2018(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