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逻辑定位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李毅 韦锦锋 刘峻源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校学生要求越来越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校学生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立足中国特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大学使命开展。其逻辑定位可从基础性定位、发展性定位和创新性定位三个方面展开。基础性定位在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展性定位在于促进高校学术研究职能的发挥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创新性定位在于推动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加快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逻辑定位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转型,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体制机制运行日趋规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指导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员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概念在经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学生事务管理”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后,管理内容日益多元化,管理水平更加专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演变历程,在分析其本土化发展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未来的前进方向。
        1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学生事务”一词源自美国高校。赵平认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对应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基于学生发展的理念,逐渐用“学生事务”来表示“学生工作”。从广义上说,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教育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与管理并存型以及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政治为本,政治性和阶级性强,致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缓慢,当时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文件也都体现出浓浓的“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化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作为个体独立思考的特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教育与管理并存型的学生事务的内容得到一定的丰富,高校逐步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领校园文化工作,但学生事务工作仍然是以政治为本。此外,高校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强化管理职能在学生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于1982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守则》,逐步健全了学生事务工作规范,强化了管理职能。学生事务的管理队伍得到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由副书记等专人负责,高校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的职务也应运而生。新世纪到来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高校在服务于社会职能的形势下形成了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型的学生事务。显而易见,此时的学生事务增加了“服务于学生”这一工作特点。在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高校服务于学生的意识不断增强,呈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趋势。同时,学生事务的内涵得到扩展,服务型理念使高校为学生的就业、心理、生活、安全等各方面服务。在队伍管理方面,高校辅导员队伍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加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得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细化,学生事务以学生为本,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特性。
        2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逻辑定位
        2.1管理概念人性化
        树立坚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以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目标。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身并不是单纯地做好服务工作,而是要基于发展导向对学生进行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服务让学生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基于发展导向的学生事务管理强调服务方法和服务方式,力求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把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自我教育管理充分融入其中,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全面发展。
        2.2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高效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当中要借助信息化渠道来进行管理的创新和拓展。高校教师要深入地了解本学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根据互联网来进行管理措施的创新和拓展,积极地学习其他高校的管理理念,并且结合现阶段本校实际状况来进行管理的创新。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地借助大数据来进行管理的精细化引导,通过对学校学生整体性的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高校学习当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学校教育部门也要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保证数据的安全,使数据能够与各个部门进行共享,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推动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
        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大学要面向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在知识、技术、科研、人文等方面精准服务社会,运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与优势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不仅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要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类型、内容、途径都逐步往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够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与拓展。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博士服务团等彰显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大学生支教团和博士服务团为急需科技和知识帮扶的地区提供帮助。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可以引导师生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的优势,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当地各相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很多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群众的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作贡献。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意志、磨炼品格、提升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完善自我,将社会实践转变为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2.4整合大学生大数据信息资源
        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引进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完善学生管理网络系统,营造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完善和重新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网络的子目录,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嵌入到学生网络管理当中。基于网络终端,依靠大数据整合学生的信息,精准定位学生的事务内容及范围等,从而减少了事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现代网络新技术,让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走向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
        结语
        总而言之,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探析,需要更深入而广泛地挖掘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加以实践解决,才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红生,李恩.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
        [2]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3]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毅,男,四川成都(1999.0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韦锦锋,男,广西来宾(1998.07)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刘峻源,男,广东珠海(1998.1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