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农村中小学从教近三十年,但是对有些现象却越来越无能为力,虽然学校的各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齐备,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却越来越淡了,普遍表现为:拼音——不会拼写、不会标调;字词——错别字连篇,不理解词义,不会造句;朗读——拖泥带水,毫无感情;写作——句子不通顺,没有文采,大白话,三言两语,短小错乱,甚至是无话可说;阅读——不再是无书可读,而是根本就无心去读,课堂上提起什么名言、典故,一概不知……我常常思索,是谁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
一、阅读题带标准答案的统一语文考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985年我国语文考试进一步引入标准化考试。从那时起到现在,带标准答案的语文考试好象就成了不可动摇的传统。多年以来,语文考试模式表面上似乎一直在不断趋于“完善”,但是,稍一琢磨就会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个“药”,就是一成不变的“统一和标准”。在网上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有些忧心如焚的质疑之音。可是,这些声音被淹死在茫茫网海,令人扼腕叹息!
每一次考试的现代文阅读题,批卷打分必须按照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作为标准并严格按要点得分。老师们普遍认为:这些答案只是命题者个人的个性感悟,而不是所有阅读者该有且必然会的普遍共识!这些答案没有考虑不同读者的个性化情感体验,以命题者这个特殊读者的个性感悟去裁决其他读者的个性感悟,一家独尊,秒杀众人。甚至是“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某句话理解”这样的阅读题都有标准答案1、2、3、4,并按要点得分!
记得吗?黄玉峰老师说过:“我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我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先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两人错了,三人对了,三人错了,两人对了,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地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傻了,全错了。你想想,如果说连我们的答案都全错了,那么,怎么要求学生呢?”也还记得吗?高考文章原作者周劼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寂静钱钟书》来源于她发表在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她自己试做了一遍这篇阅读题,总分15分中她只拿了1分。不够引起警惕吗?不足以让“标准答案”消失吗?遗憾的是,“标准答案”依旧!
由于所谓“标准答案”在语文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有不容置疑的绝对话语权,这种语文考试模式大大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打击了学生阅读时得到的个体感悟,破坏了学生阅读时收获的乐趣,久而久之,便丧失了主动阅读理解的兴趣,更不再有自信。都说学以致用,学习语文不就是为了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吗?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导致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也绝对不可能一样,这是事实啊,为什么被无视呢?一线老师普遍以为,学生的理解只要不背道而驰或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就该被认同。真心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生被认可、被肯定、被鼓励,让他们重拾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关起门来学语文
试问,古往今来,好的文学作品,哪个是作者被一直捆绑在屋子里靠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生编出来的呢?自然与社会才是学习语文的大天地啊!还记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关于“水”的那个经典的片段吗?试想,“花香、鸟鸣、星空”,课本上的文字、图片和实物相比,哪一样更能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与感触呢?
我认为,只要于教学有益,语文课本无须只局限在教室,要教好语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关键问题。为此,我们不妨对现行的语文课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把单一型的室内课分化为表演课、讨论课或演讲课、阅读交流课,把室内课堂挪到操场、河边、树下或公园等地去上。如此等等,我认为有时抑或更利于教学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更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内容的实体中去实现自身的情感体验,并进而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文课,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自然,身临其境,去一边观察一边学习如何学习写作。我就特别怀念自己上学时,语文老师时常带我们春游、秋游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爬山时同学之间彼此关心照顾的情谊历久弥新;在山顶上互相交换的食物仍留香唇齿之间;水泉淙淙、山风呼呼、悦耳的鸟鸣时刻萦绕在耳边;水库浅水滩的石头硌得脚底又痒又麻,那种感觉也至今难忘……还有,从小我就随大人在田间劳作、捡蘑菇、挖野菜、放牛……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也只能因为这样,我有各种各样的体验,读书时对文字的理解力增强,写作更是不愁。因为身临其境过,外部环境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更能起到心理上的激发和诱导作用。同理,“室外”特定的环境氛围也更易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更易燃起其“创作”灵感的火花,学生会自然产生一种“非写不可”的心理冲动,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
三、社会不重视,网络诱惑大
很多人认为,语文不需要学习!我们不妨实地调查一下,在学生心目中最重视哪一门课程?记得一位小学校长就当着我的面说过:“两个月不上语文课也没有什么影响。”晚自习看班,语文老师吐槽最多的是:学生都在忙数学、物理、英语,学语文的寥寥无几。社会上的辅导班林林总总,语文辅导班有几个?凤毛麟角!应对此种无奈,似乎没有更好的减负方式,除非不再布置语文预习任务,除非把语文学习压缩到各科题海战的深渊中,从此不见天日。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无法豁达地放手,只能被动地夹在各科缝隙中,残喘地争取一些地盘。
课前预习在语文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语文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当下很多初中生却并不重视预习,跟书面作业相比,往往把它看做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能压缩就压缩,能自动减免就尽量减免,比如:布置课前把课文读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相当于没有语文作业。所以讲授新课的时候,因为对课文内容一无所知,课堂上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课文,听老师讲课便只能“如坠五里雾中”……
以上这种情况令很多语文老师无奈,只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学生中,有的被其他学科沉重的学业压得直不起腰,有的耽于手机电脑网游聊天,有的属于“懒癌患者”,一次挤不出时间完成口头预习任务,两次还是无法积极主动完成,接下来就坦然地无视还有语文预习任务要完成,长此下去,语文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最终还是多半利用晨读和语文课的一点可怜的时间。从而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对语文课堂和语文学科也就兴味索然了。
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专家们也在公众号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喊破了嗓子,可是在农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们大都是从苦日子熬出来的,所以孩子们大多是“穷富二代”,“再穷不能穷孩子”,手机、平板、电脑,应有尽有。尤其是疫情爆发,各家各户都拉上无线网。可是好像整个社会都高估了孩子们的自制力!电子产品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小视频、游戏、直播……家长们乐此不疲,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缺少阅读氛围的孩子们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原来还能读几本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心气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遇到了瓶颈,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