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对小学阶段的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提出了几点实际教育的方法,以供参考。长期以来,问题学生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不强、行为有失、价值观有误等方面,而不仅仅是学习意识不足。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应当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针对性的研究学生的问题根源所在,凸显出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才能“对症下药”,有效的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
关键词:因材施教理念;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引言:问题学生在当代小学教育中并不罕见,有的班级甚至存在多个问题学生,对班级的管理造成影响。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极为困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方面较为敏感,教师的一些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因此,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出现了“教师不敢管”、“管了也不听”的问题。为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对学生进行个体的教育研究,深入分析问题所在,才能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使素质教育工作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
一、针对性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寻找自我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及行为习惯中,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也难免存在一些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过于“天性解放”,在各个时候都极为活跃,给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难度。教师作为陪伴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人,应对学生进行细致且全面的观察,其中包括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等等,教师要了解学生自身的状况,才能作出合理的分析。而“问题”学生之所以出现“问题”,一定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正是发现问题成因的途径,只有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教师才能作出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引和教育规划。如在学习中较为散漫的问题学生,或是由于家庭因素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影响,或是由于学生贪玩、厌学造成的影响等等,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入的分析,启发学生内心中对自己能力的渴望,鼓励学生寻找真实的自我,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解决问题是开展教育转化的关键,而发现问题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
二、适当性优待措施,尊重问题学生群体
许多“问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差,导致教育者在潜意识中对这部分学生存在特殊的教育感受,这是难以避免的。若教师为能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及时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也难以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学习,而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也会感到疲惫,进而衍生出一些不良情绪。对于这种情况,教育者不妨转换教育思路,从另一角度考虑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如学生在成为问题学生之后,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是否感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学生的内心是否已经存在一种自我失落?从这一层来看,培养学生在内心中的自我认同感就极为重要。为缓解学生在长期自我不认同状态下的负面感受,教师可对学生采取适当性的优待措施,也就是说,对问题学生的态度要比对普通学生的态度更好,应用的鼓励性话语要更多,尊重问题学生的个人想法,以平等的姿态与其交流,当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爱以后,学生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更有信心。对于因材施教的理念而言,教育者应当从问题学生的个人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层次的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三、创设积极的环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
从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来看,教师已经完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解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弥补问题学生身上的不足、如何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学生,就是教育者最为关注的部分。首先,教育者应当明确,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心理状态,而并非表面上的问题,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些表面层次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若是未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那么即使学生的表面问题得到了改善,也难以保证学生不会“重蹈覆辙”。其次,教育者要明确客观环境对学生心态的影响作用,问题学生的内心通常比普通学生更为敏感,所以教育者不光要在言行上掌握分寸,更要从环境方面寻求改变,以良性的外在条件引领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组织一些适于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以班级集体的力量打动问题学生的内心,并发挥教育感染作用。
结束语:教师要对问题学生的改变充满信心,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步骤,将问题学生的内心状态变化作为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同时,教育者也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用语,调整对学生的态度,切勿以特殊的眼光对待学生,教师应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包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问题学生作出正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晶. 浅析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J]. 教育现代化,2017,4(52):389-390.
[2]肖长珊. 小学课堂行为不良“问题学生”转化策略[J]. 文教资料,2018(09):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