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周彬
[导读] 教学中,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狭窄的教学环境中,
        摘要:教学中,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狭窄的教学环境中,在日常生活中,特殊儿童教学也并不受重视,这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与正常儿童相比,特殊儿童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会形成遇事退缩、不合群的心理。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儿童开展融合教育,这样也能够完成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建设。
        关键词:特殊教育;儿童融合;问题及对策
1 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不配套
        目前我国除了相关的政府文件外,给融合教育直接提供法律依据的仅有前文提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个别法规,虽然在特殊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发挥了明显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法规级别不高,权威性不强,责任不够明确,法规的约束作用也受到影响。由于我国普通师范院校没有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普通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任务延期到了职后教育。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是为特殊儿童进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与国家法律规定的“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相一致。然而如果没有普通教育体系的革新,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可能真正地回归主流,实现融合教育。
1.2幼儿教师对特殊幼儿的态度存在误区
        普通幼儿园忽略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致性问题,幼儿教师普遍认为他们是学前教育教师,但是学前特殊幼儿不是其教育对象,当谈到让特殊幼儿来自己园接受教学时,有老师说:程度重的孩子就应该在特殊机构进行专业的训练,具体理由是他们认为特殊幼儿由于自身身体的缺陷不能与普通幼儿沟通、学习、生活;程度较轻的(他们认为可以跟人沟通)可以试着送幼儿园,但是对于自己班上是否接受,都持否定态度。一线的幼儿教师更多知道特殊幼儿的缺陷,对国家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基本不了解,另一方面能够看出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持担忧和怀疑态度。
1.3课程及教师未能符合融合教育要求
        目前融合教育的实施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师资问题和课程问题,但是融合教育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教师都应具备特殊教育基本技能。如果学前教育教师在职前培训课程中曾选修有关特殊教育课程,就会比较认同以及能够在融合教育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但还是有许多研究指出,虽然普通教师曾选修过有关特教课程,但仍因为在职培训不够、特教专业能力与知识的不足、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不充分,因此专业能力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的需求。
1.4普特融合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面对聋童与盲童相对减少,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多重残疾儿童、中重度特殊儿童相对增加等特殊教育生源的改变,特殊学校也面临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在普特融合中发挥支持作用的巨大挑战。其次,普通幼儿园也面临如何与特殊学校及机构责任共担,普特不能融为一体,学籍管理、教学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难以解决,已有的相关政策重数量指标,轻质量指标,缺乏保障执行的制约机制。另外还有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环境的挑战。
2 融合教育开展策略
2.1 积极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所谓融合教育,就是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并和普通的幼儿学生一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在此种教学模式之下,特殊儿童的内心也能够得到打开,此时的他们也不会因为缺乏朋友、不被遭受平等对待而感到沮丧,通过统一独特的教学资源管理,教师也能够达到对于特殊儿童的统一融合教育。虽说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保障特殊儿童的相关政策,但是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却几乎没有太多,由此,在进行教学时,一些必要措施也必须提出从而鼓励特殊儿童进行学习。

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出台就显得极为有利,部门出台能够给予学校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它对于鼓励教师接待特殊儿童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在平时的宣传方面,宣传部门应积极宣传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等性,让特殊儿童能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学习,而这对于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会逐渐推动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普通教师应与特殊儿童教师形成默契配合,组成较为专业的教育团队,在特殊儿童的日常活动中进行交流,让教师成为特殊儿童成长的指引者,保证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2借助各方力量,多途径推进资源教室工作
        首先,借力家庭教育。家校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开发了一门智慧家长课程。课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确定面对家长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我伴孩子快乐成长”“我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助孩子健康成长”三大板块。课程组设计家长活动手册,家长通过讲座聆听、互动沙龙、个别化面询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使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孩子,从而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其次,引进社会机构和专家。近年来,学校一直与社会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合作,出资聘请专业特教老师来校为特需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资源教师接洽、专业化评估、研判会召开、个案研讨、制定个别化计划和进行个别化教育等整个流程中,学校都为资源教师团队开展特需儿童教育提供强力支持。这不仅为学校资源教师团队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更是大大提高了特需儿童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家长也十分认同学校这样的介入方式。同时,每年新学年开始,学校邀请区域特教中心专家来校对疑似特需儿童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后期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学校还设立家长面询日,邀请区域学生成长中心的老师来学校为家长提供一对一面询服务。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向老师咨询,老师根据问题为家长私人订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的指导方式,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2.3 携手共进,创设学前融合教育推进
        对目前的教育来讲,学前融合教育也往往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由此构建幼儿园,构建特殊学校以及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这三方面也应更为有效的结合帮助其建设更有教育意义的模式,而此时的幼儿园也可接受特殊教育学校或高校的支持,将推动其教育理念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康复过程也是极为重要的,当家长发现自身的孩子有着些许的交往障碍时,此时,家长也可求助于特殊教育机构,让特殊教育机构对其训练,平等对待孩子,让其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社区场所也是特殊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地区,在社区场所的交流之下,不同孩子在同一片空间内共同学习,共同努力,而在此片空间内,孩子也逐渐达成了环境的适应统一性,通过统一环境的设立,学生也能够在平等对待中逐渐恢复生存自信,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特殊儿童教育。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一些比较特殊问题的时候,此时家长也应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孩子,理性应对,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孩子进行治疗,让孩子体会到温度的存在,从最大程度上改善孩子的身心状况。由此过早的引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莫大的意义,而这对于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讲也存在着不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银, 赵斌.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我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 教育评论, 2019, 236(02):32-36.
[2]米括.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 034(011):169-171.
[3]雷淑贤. 透视台湾地区融合教育,发展大陆特色融合教育——台湾地区推进融合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 现代特殊教育, 2019, 352(01):89-92.
[4]刘文博, 刘轶, 马静,等.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在普通幼儿园受教育情况的个案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02):1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