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三课制”即教材内课文学习课,课外阅读拓展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种课型,它打破“一课一教,逐课推进”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三课制”的实施,可以真正实现变革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三课制 整合重构 学习课 阅读课 实践课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堂的现状分析
有不少教师仍然认为:我们有现成的教材,有统一的课标,有统一的考点,于是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概念局限于学科,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从而忽视了课程的自身的生成与重新构建,忽视了学生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儿童较多,很多学生语文基础差、视野狭窄,他们常常自卑,缺乏自信,对语文学习怀有厌倦情绪,存在懒惰行为。语文课上,老师“一课一教、逐课推进”,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课后无所事事,语文学习成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实写照,很多学校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到位。
二、语文“三课制”的内涵与宗旨
语文“三课制”即教材内课文学习课,课外阅读拓展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种课型。
语文“三课制”打破“一课一教,逐课推进”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使单元整体目标的落实得到有效强化,真正解决学生读书的时间、空间,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以量提质”。
通过语文“三课制”整合重构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在浩瀚的语文世界中徜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分析、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真正实现教学“以生为本”的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与发展。
通过语文“三课制”的有效开展,培养科学的读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发情感、接受熏陶,在阅读中进步、成长、成材,让阅读成为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渊博学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语文“三课制”实施的策略
(一)教材内课文学习课 (3-4课时)
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从整合语文课程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整合依据
(1)课标落点。任何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都应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语言思维逻辑的养成为归依,以学生精神的丰富与人格的完善为追求。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应以语言、思维、精神的发展目标为主。
(2)教材基点。编者编写教材时已根据学段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习心理设计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基本依据。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系统中考虑,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
(3)发展力点。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及未来社会发展所需。阅读能力、交流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设计的依据。
(4)考纲要点。一个语文素养优良的学生其应考的能力理应不错。因此,单元课文的陈述性知识点、程序性知识点与策略性知识点分布,对应于“中考考试说明”的哪些基础知识点或基本能力点,这理应成为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设计的依据。
2.整合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教师将相同文体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内容,就会事半功倍。从精读课文学习中学到该文体的学习方法,迁移于略读课文之中。在精读与略读过程中,实现学法迁移与巩固,促成以一篇带多篇自主学习培养。
3.整合点的选择
不管我们进行怎样的整合,都要选取一个恰当的整合点,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恰当的整合。
(1)基础知识。它主要针对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重点是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文字知识,对常用汉字的正确读、写,对次常用字的再现;词汇知识,应掌握积累词语、成语、短语、熟读,能理解它们的基本义;语法知识,了解词、短语、句子、句群的基本结构格式;修辞知识,了解语音、书写、词语选用与搭配、句式选用及辞格的修辞作用。为提高其学习实效,建议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整体感知。主要包括言语领会知识、捕捉与概括重要信息。言语领会知识主要指基于阅读的阅读技法知识、文体阅读知识及文学解读知识等;捕捉与概括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确定文章的重要信息,指文章所表达的重要主题与读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两个方面;二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分析加工、整合加工等认知活动进行。
(3)局部深挖。主要包括言语领会、表达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言语领会、表达知识主要指语境理解知识、语言运用规则知识、选材构思知识等。激活策略主要指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从而产生阅读期望、在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用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以帮助对文章内容的回忆。推理策略主要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4)价值思辨。
“价值思辨”主要指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指向从科技作品中“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课外阅读拓展课(3-4课时)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无处不在,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1.具体操作:
结合学生实际,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活动。
(1)由学习节选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的传记。
2.阅读指导
当然,课外拓展阅读只由学生自己去读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给出适当的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一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课内阅读通过整合重构为课外阅读争取了时间,课外阅读的材料则要放宽尺度和要求,不必像课内阅读一样精读、细读。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度法、跳读法等。并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老师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不定期进行检查,表扬肯定做得好的,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抄生字释新词;好词佳句评品;优美段落朗读;问题质疑解难;撰写点评感想。
(4)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好书推荐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课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解读学校图书馆的书或教师提供相关材料等方式来落实这一点。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必须要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药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用字典、词典、会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语文实践活动课(2-3课时)
1.示范——引导——指导。
教师先让几名事先指导过的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做模拟示范,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会活动的实施步骤、实施方法、注意事项等,之后教师做出具体的过程指导,使学生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2.分工联动、交叉互动的合作形式。
造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好小组分工,明确任务,针对相同选题的小组组织其交叉互动,以达到团结合作、互促互补的目的,有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3.整合地方资源。
作为农村学校,在开展语文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紧抓农村地方特色,大力挖掘地方资源,结合农村实际生活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在农村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4.确立活动形式与内容。
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组织开展“三课制”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1)学科实践活动:语文课本剧、历史剧等。形式有话剧、小品、相声等。修辞的探究、汉字的魅力、名著影视欣赏、有趣的数学史、历史服装设计等。
(2)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勤工俭学、社区服务等。
5.引入评价机制
(1)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
(2)教师评价由语文教师根据活动组织、活动管理、活动效果和成果材料量化评价,分出等级。
(3)学生评价有具体实施班级的语文学习委员会负责,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情况,计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立足学生发展,施行“三课制”单元整合重构,是变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愿每位语文人都投身到“三课制”的实践探索中去,刻苦钻研,乐此不疲,谱写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夏峥嵘. 课程论指导下的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
[2] 程先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路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