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论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杨印东 郑旭斌 窦世卿
[导读] 马克思在扬弃和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结束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传统,
        摘要:马克思在扬弃和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结束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传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哲学后形而上学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超越、方法论继承和自然哲学超越。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深刻领悟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关系;继承;超越
        引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总以一种思辨的形式存在。从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划分开始,经芝诺、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对辩证法的探讨,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试图脱离现实生活世界、脱离实践和经验的思辨方法去掌握真理。而黑格尔将思辨哲学发展到了顶峰。作为近代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而形成的,它从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哲学,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黑格尔将哲学的主体视为理念和绝对精神,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则是现实的个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进行研究,就有必要首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分析与阐释。
        1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完全颠覆黑格尔的辩证法,它并不是完全独立于黑格尔辩证法之外的新事物。简单来讲,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容当中其实内蕴了关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有关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首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性体现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逻辑学的主要内容,而逻辑学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所以辩证法即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黑格尔说:“辩证法存在于这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现实世界实践中所有运动、所有生命和所有事业的原则。”①黑格尔对存在的辩证法解释,是本体论的重要内容,辩证法就是本体论的结论也就显现出来了。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提到:“辩证法是整个世界中的全部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灵魂”。
        这样看来,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结论在黑格尔那里也是毋庸置疑的。黑格尔在辩证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之间的统一,辩证法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落实到具体内容中,同时又将辩证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可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有效内在逻辑,认为辩证法和黑格尔的理解有相似的地方,即辩证法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其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对人们全面了解世界和改善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本体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达成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性体
        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黑格尔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倡导人的绝对精神的自由,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的存在。黑格尔过分强调了人的意识能动性,这将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马克思承认和认可了黑格尔辩证法中关于人的意识能动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但这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调动人的意识能动性。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中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继承。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过分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不能超越物质之上,必须服从于社会的发展规律,意识凌驾于物质之上是一个错误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达成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继承性对解决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性体现在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层面上。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人的意志不断展开的一个过程,因为人的意志不断的进行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伴随着人的意志的不断自我否定,历史也就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黑格尔没有将历史看作是停滞不前的,这成为黑格尔辩证法中最闪光的观点,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产生了重要的启迪。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在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形成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
        2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超越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理念的外化,自然界并不是自在自为的物性世界,而是由概念产生并由其规定的。如何把握自然界,黑格尔认为有两种方式,即“以实践态度对待自然,或概念的考察方式”。黑格尔强调,人以实践的态度对待自然就是以占有自然为目的,“一般是由利己的欲望决定的,需要所企求的,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黑格尔认为把握自然的第二种方式是以纯粹概念的方式考察自然,即“从有限的、囿于自然目的的精神所具有的意义上去理解精神。因此,真正的目的论考察在于把自然看做在其中特有的生命活动内是自由的,这种考察是最高的”。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一方面强调了自然由概念外化而成,另一方面考察了人类把握自然的两种方式,而黑格尔主张以纯粹概念的方式考察自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概念自然哲学观进行了批判并形成了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依靠自然界生存与发展;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界是没有价值的物性世界。马克思自然观强调将自然人化和历史化,而不是将自然界作为纯粹概念演化运动的产物。总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前提是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核心是自然界的人化和历史化,旨归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亦即实现“两大和解”,这与马克思自然观旨归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自然哲学超越的关键之处在于马克思自然观基于社会历史领域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生命共同体,“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认为人道主义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感性的人的丰富性和灵动性的肯定和赞扬,而自然界不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在自为的存在者。在自然界发展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时,自然才为人存在,既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世界,又是人类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的双向互动中成就了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异化劳动的出现,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人处于非自由状态,要实现对个体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保留,就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亦即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故此,必须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对黑格尔自然哲学超越的丰富内涵。
        结语
        随着“新哲学”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指导了当时的革命实践。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这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当然,我们也要极力反对当代的一些哲学家有意识地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分离的做法,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因为离开了科学世界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只能是一潭死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杨印东,男,贵州铜仁(1998.05.18)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郑旭斌,男,福建省漳州市(1999.09.1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窦世卿,男,河南省南阳市(1999.01.1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