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慢读”之花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王爱新
[导读] 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中现在基本做到了以阅读为本
        摘要: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中现在基本做到了以阅读为本,但是我一直钟情于“慢读”,一篇课文,要细细地品赏几遍,细嚼慢咽,才能体会余香满口之感。慢阅读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同时也是一种涵咏之美。
        关键词:语文阅读;慢阅读;慢阅读益处

        第一次参加名师成长俱乐部的学习,受益良多。对各位教育者近乎疯狂的炽热所敬佩的同时,让我对于现代语文的教学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我们现代课堂中,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文本知识?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学校在课堂上进行了尝试与改变,让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透彻的感悟。与如今快餐式教学的相比,我们更想用一种“慢”姿态来对待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要慢下来哪?
        一、“慢读”激发学生思维
        慢阅读,是指用足够的时间,沉潜在一本书中,不急于“赶路”,而是“慢慢的欣赏”。美国教授托马斯·纽柯克正在提倡“慢阅读”,他认为这是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乐趣的一种方式。现如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有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但这些已经被惯用很久的方法,难免让学生们出现厌烦与枯燥情绪,从而大大影响其挖掘文本的积极性。思维被禁锢,得不到更好的激发。而“慢读”就是解决这一现象的一把钥匙,通过“慢读”,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在咀嚼品味中,思维得到不断的激发、对于一些文章的生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文本所存在的思维生发点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与思考。在学习每篇文章重点的内容和章节以及句子时我们重点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查找与本文有关的写作背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以及当时的热点问题,都是与理解文本有关的问题,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通过“慢读”,发现了文本深处的落脚点,不断去感悟、创造和想象,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比如: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中,老人去湖边喂海鸥的段落,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慢慢品味,让孩子根据文中的动作带有表情的阅读,抓住“撮”“扫”两个字,在阅读中让孩子们理解了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同时也理解了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将老人喂海鸥和海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进而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这样既让孩子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思维。
         
         二、“慢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章例文的赏析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饱含着作者的一份情。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像是探索作者情感的一种体验。快餐式的阅读能够快速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一些表面的感情,但对于深层次的感情挖掘,我认为“慢读”更能有效的完成这一目标。通过“慢读”,品味作者的表达与写作手法,对一字一句分析都能细细去品味与感悟,也就是李升勇校长提出逐句逐句的分析,在品读字里行间的同时,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甚至于作者产生了些人生的共鸣,“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慢中感悟、慢中发现、慢中升华。让小学生读一本图画书,一边翻阅,一边给孩子讲述与文件有关的短小有趣的故事,一页一页地翻阅,一句一句地讲解,这样彩色的图画带给孩子的视觉、心灵上的感受与记忆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那些优秀的图画给孩子们带来了愉悦和幸福感,对孩子们认识世界、想象力和阅读能力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慢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阅读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通过阅读,将学生与作者仅仅相连,通过对文本的把握来挖掘作者作文时的一颦一笑。但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不会是作者感情百分之一百的表达,在感情与表达之间定会出现一些距离,这样的距离就为学生们感悟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这时候的“慢读”就让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这段距离,插上想象的翅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去填补这段距离,从而培养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开篇写我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怎样理解哪?让孩子阅读到季羡林先生的一段经历。1935年,季羡林先生去德国学习(交换研究生,两年时间),完成学业回国,结果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季羡林先生回不了国,只到1946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季羡林先生才辗转取到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可想他思念两个母亲和亲人的心情,知道了这个背景,学生就很好的理解了当时季羡林先生迫切回到祖国见到亲人的心情。让学生联想自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阔别10年想象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慢读”也是一种涵咏之美
        宋代大儒陆九渊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意思是“读书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只求速度,而是要细细品读,反复揣摩,推敲,琢磨书中的语言文字”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陆九渊主张读书“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总会遇上“未晓”之处,这时就需要“涵泳”,需要沉浸其中细细体会,难懂的地方不妨权且放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切不可慌慌忙忙、急于求成。但若是书本上的内容与自己既有的知识、切身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就应当切己体察,及时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读书之道有:读书不能狭窄;不要忘了精读,注意觅寻作家的踪迹;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而现在手机微信、QQ 、电话、邮件造成了时间的中断,使得人们很少有整时间思考问题,整天忙着看电脑、手机,造成时间的碎片化。其实,人们热衷于从电脑的搜索和手机的微信中获取知识,其所得到的也是极其肤浅的信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还是沉下心来去阅读能为人生和你从事的工作有用的基础知识。那更要慢,在慢中才能有深入的举一反三的思考,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快乐的一种方式。文字表达则需要读者在头脑中将文字转换成画面,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记忆、情感去破解文字的密码,它需要耐心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甚至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而不是一味地‘快’”,当然,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讲“慢读”真是有些奢侈,然而还要提倡“慢读”。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虽然当下进入了“加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
        在阅读式教学广为运用的今天,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慢读”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心态,改变现有的功利与浮躁的教学状态,回归本真,让慢阅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回归到追求效率和速度的都市节奏之中,避免在快速阅读中可能会导致对更优质的信息的遗漏,引导学生们通过“慢读”走进文本的最深处,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慢读”这样一种充分的读、有效的读、彻底的读,定当会把阅读真正的回归本位,唤起学生对感情的生发、对于语文的真正热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