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校企研究制订“1314”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双向基地等途径实施“1314”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期为教育教学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学校转型发展,从2014年10月开始,学校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实施一系列学习政策文件、参观考察院校、调研行业企业的有力举措,走上了一条以学习促改革、以考察促转型、以调研促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区域产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状
2013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扩建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6个实训室,组建若干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然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导致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不对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不匹配等。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调研与调整
本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于2014年12月14日—25日,先后深入到北京中关村、顺义、亦庄等开发区企业和天津西青、子牙、滨海新区等用人单位、行业产业协会,展开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2015年上半年又调研中钢邢机、邢台路桥等20余家企业。通过对邢台周边企业的实地考察、访谈、问卷和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发现电子信息、机电机床、医药、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运用了变速调速、自动检测、PLC等先进自动化技术,对电气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经过抽样汇总,明确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校企合作对象。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专业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最后,校企调整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研究制订出一个核心、三个岗位、一条主线、四个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314”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其内涵特征如下。
一个核心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三个岗位即准员工岗位、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准员工岗位是班主任设置的一种模拟岗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课外活动都设立相应的准员工岗位,从教室、宿舍、食堂到课外活动、周末学生返家无处不岗,学生入学即入岗、离校不离岗。一条主线即以PLC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四个相结合即生活学习与准员工岗位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一体化教学与生产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生活学习与准员工岗位相结合是指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企业顶岗实习,还是周末返家、进入社会,都是双重身份,既是学生身份,又是相应岗位员工身份,在宿舍是文明岗员工和学生、在家是勤务岗员工和学生、在车间是安全岗员工和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环保岗员工和学生,实现学生的生活学习就是工作岗位、上学即上岗、下学不下岗,形成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高度融合。一体化教学与生产性实习相结合实现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虚拟到现实的职业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职业能力、获得职业经验。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实现专业技能从掌握到内化、从熟练到巧用的转变,实现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新模式的具体实践
本专业新模式自2015年9月始在自动化1501班实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 坚持知行合一
依据专业调研情况及相关职业标准,以本专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提炼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把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加工,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经优化组合,最后确定为企业通用职业素质、基础能力与职业拓展、电工电子技术等13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本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组织与实施,并进行评价反馈,实现课程的开发根据产业的发展和课程的实施效果不断调整与改进。
(二)改革教学模式 实现工学一体
一是创新教学环境,促进校企文化融合。例如学校分别与邢台路桥照明科技公司、三星电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内学习型工厂、产品研发中心,实现引企入校、工学结合。二是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深入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采取启发诱导、任务驱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个性创作与团队协作为主的教学过程。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师资团队 筑牢双师根基
一是师资培训常态化。围绕“双师”培养目标,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模拟教学、技能竞赛、说课比赛、名师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培训培养,形成每周有培训、每月有比赛、假期不停摆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二是兼职教师引进标准化。三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四是制度建设规范化。
(四)深化校企合作 共建共享双向基地
一是引进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实施冠名培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三是整合职教资源,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集团。四是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完善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为确保企业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以企业考核为主、校内考核为辅的原则,安排班主任、管理人员配合企业共同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共同完成质量考核评价,同时,班主任结合学岗融合实施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以考核结果分析与改进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四、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
教师围绕新模式不断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教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形成一批独创性、实用性的教科研成果;教师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屡次技能大赛夺冠,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例如2018年11月,教师在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等。
(二)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大幅提高,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2017年5月,学生在苏州“三星技术专家全国技能竞赛”中勇夺全国冠军。二是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三是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目前,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能人才,是学校的重要使命。新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是本专业内涵建设的坚持不懈,也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然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新模式仍然需要改革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以优质、包容、公平的教育产品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达到“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脱立民(1967-),男,汉族,河北新河,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