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颇素清
[导读] 当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
        摘要:
        当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如何借助科技的翅膀,助力孩子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本课题着重于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最终达成目标:即“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搭建平台 培养科学素养
一、项目提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今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马云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让生活更方便;高铁的发展,让出行更快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民族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立了以“改进教学方式”为策略的项目研究主题----“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二、依标扣本,深解教材,了解学情
        1.依标扣本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解教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四课,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第一部分要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第三部分设计了两个实验检验产生的气体。在实际操作中,肉眼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出两个实验进行检验。
        让学生从“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需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的依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化的,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而生活中,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知之甚少,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学生对操作实验就更新奇。特别是实验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未知,更激发学生急于动手操作,而不注意操作事项,往往导致实验失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让其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及本节课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根据以上几点,确立这节课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难点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
        2.新产生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简单的科学研究方式的初步体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蜡烛、烧杯、集气瓶、毛玻璃片、小苏打、白醋、记录纸、多媒体课件
        三、以学定教,确立主题
        根据课标、单元、课时目标及学生的学情,采取了“转变教学方式---学科融合,”这一策略,确立这节课的项目研究主题----“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视角一:微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一开始,设计播放微视频:“获胜的赛车选手们拿着香槟喷洒欢庆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有什问题?为什么香槟一打开就会喷射出来?其中有什科学奥秘?我们又是怎样判断的呢?通过这节课探究学习,就可揭晓谜底。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其根本点在于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让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
        视角二:微课展示实验操作,正确引导,培养科学研究方法
        生活中,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知之甚少,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学生对操作实验就更无经验可谈。特别是实验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更激起学生急于动手操作的冲动,而不知应注意的事项。一个细小的失误,往往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观看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微课视频,使其印象深刻,明确实验的目的,清晰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视角三:实物投影,汇报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
        让学生代表本组用实物投影汇报观察所得及不同见解,展示本小组研究的成果:本组认为产生的变化是:(              ),理由是(   )。这一环节,不但吸引全体学生的眼球,专注听讲,更学会科学的表达方法,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在激烈地碰撞中擦出闪亮的火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视角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验证,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
视角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在小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联系开头的微视频“开香槟庆祝”就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特点在生活中的运用。并通过播放生活中运用科学生产生活的图片,视频,让学生起身感受,明白“科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孩子探究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训练学生科学探究、科学表达方面起到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最终达成了研究目标:“信息技术搭建平台,培养科学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