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堂随想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0期   作者:郑春香
[导读]
        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都值得敬畏。动物如此,植物亦然!爬山虎在叶老的笔下犹如一只植物界的老虎,依靠自己独特的本领肆意地生活在院墙上,山坡上。只要给它一个抓手,它就会无处不在。爬山虎,无论是它的名字还是它的形态都彰显着植物的狂野。若是你尽情想象的话,在植物的王国里,爬山虎一定傲娇地摘得国王的桂冠。
        你知道吗?它还有一个诗意的了不得的名字。猜猜看吧!是的,常青藤,若是说爬山虎的源起是因为它的脚和爬墙的能耐,那么常青藤恰恰揭示了它的属性和生命力。常青藤,多么像从江南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幽怨姑娘啊,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一个爬山虎,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一个常青藤,弥漫着女性的柔情。
        我爱叶老笔下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种敢与天地争锋的爬山虎,那种望之即起敬畏的常青藤。
        因为对爬山虎的这种情感,就特别想把这篇课文的美和独特之处呈现出来,让四年级10岁以上的孩子们能够理解。
        秋季的爬山虎脚虽然萎了,但是长势依然旺盛。于是我采来了用于向孩子们展示使用的爬山虎,令我欣喜的是,爬山虎的顶端还依稀可见新长出来的嫩红色叶子。长大了的引人注意的叶子自然更新鲜。尤其是经水洗过的不染纤尘的那种。
        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观察ppt呈现的我拍成照片的爬上虎,引出墙上满是爬山虎。自然,孩子们更想近距离的看一看,摸一摸,于是我顺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束爬山虎,通过观察获得对爬山虎初步印象后,又让孩子们看看文中叶老又观察发现了什么。经过朗读与观看图片、视频,引导孩子们在书上标注关键词:静态-新鲜,舒服;动态-好看,欣喜。正当孩子们学习的激情被调动起来的时候,话锋一转,你们知道这满墙的绿色是怎样爬上去的吗?通过大声朗读,默读。孩子们齐声说到,爬山虎有脚。于是,通过个人读,分组读。画一画,评一评,爬山虎的脚在孩子们心里就更加具体清晰了。


        接着又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爬山虎到底怎么爬的,进入了这节课的高潮,同桌合作完成学习卡。补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并相互演一演,读一读,体会爬山虎怎么爬,让一组孩子上台表演,一个孩子说出学习卡上的内容,另一个孩子以黑板为墙来演。在同桌的互相点评与指导下,所有孩子都知道怎么演了。于是我背诵朗读这一段怎么爬,全体孩子一起做动作。课堂上一度热情高涨。当我背诵的时候,故意背错一步一步,孩子指出的时候,再让学生从座位一步一步地走到讲台来,通过表演和想象区分一步一步和一脚一脚。紧接着我问孩子们,爬山虎到底是不是这样一脚一脚爬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这是一段没有声音也没有字幕的视频,我邀请一名孩子来给这段视频配上解说词,又一次回顾了刚才的讨论。
        爬山虎的耐力,爬山虎的韧劲,爬山虎的脚踏实地不也是为师者希望孩子们做到的吗?至此,我又进行了一次德育的升华,老师也希望我们班所有孩子都能像爬山虎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每一步。
        紧接着,我问孩子们,爬山虎就是靠着脚来爬墙,看来它的脚和墙的关系非同一般,可是由于生长位置和墙壁的角度,也有脚不能触着墙的,他们和触到墙的的脚又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齐读最后一段。通过分析,朗读,让孩子们圈出触着墙的爬山虎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不同,进而通过体会"后来","逐渐",并用删去"逐渐"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时间连续观察的结果,并在旁边标注"连续观察"。
        最后我问孩子们,作者除了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还用了什么方法。学生们通过文句的阅读自然得出用手拉。于是我用罗丹的话,总结: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用眼睛细致的观察,也可以连着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还可以用手拉一拉,甚至用鼻子闻一闻,用嘴巴尝一尝,一定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且准确地认识。希望孩子们,带着这双智慧的发现美的眼睛去写一写前几天养的绿豆吧,老师期待你们的佳作哦。
        我想,通过这节课,应该能让孩子们获得对爬山虎的脚及其如何爬的粗浅认识了吧。无奈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经验浅薄,这节课也算尽了自己的心意了。可是那种爬山虎的痴迷的情感却久久不能消散。常青藤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萦绕在心头时刻催促着自己勇往直前。这是植物的魔力,更是生命的张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