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培养道德意识的关键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通过多种生活事件、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思考面对的道德问题,学习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经验,逐步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这些人类道德经验的学习要以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始终秉承“源于生活”的宗旨。教师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中,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思想,要以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以少年儿童生活的活动为载体,让品德融入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 融入 学习和生活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爱护和引导。一方面,青少年生活在多重的生活空间里,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另一方面,还具有多重的生活角色,如家庭成员、学校学生、社会公民,他们在生活里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意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即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通过多种生活事件、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思考面对的道德问题,反思接受的道德观念,学习人类社会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逐步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决定。这些人类道德经验的学习要以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始终秉承“源于生活”的宗旨。
一、树立回归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思想
这里的“回归生活”是在引导少年儿童回顾生活经验时,要注重少年儿童的内心感受,加深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和认识,促进他们通过自主、理性的行动来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与认识,最终将少年儿童生活的知识、情感、行为整合起来,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如《家是温暖的地方》,先让同学们画一幅有关自己家庭的图画,再向大家介绍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有哪些美景和活动设施,我和我的家人平时是怎样利用这些设施活动的?“有哪些人在维护这些设施?”“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观察到的情景展示出来,使他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每天都在辛苦地劳作,才有了温馨的家庭和漂亮的社区环境。还有的同学把自己近几年的照片拿出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有哪些变化,身体长高了许多,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一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虽然有时也会发生小矛盾,但是,一家人总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也有了许多兴趣爱好,还有不少的缺点,请同学们时时指出来,帮助我改正。这样的活动使同学们懂得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班集体,也离不开社区。
学生品德是一个缓慢养成的过程,要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课堂表演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的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分析评判。
如《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前我先把全体学生的照片做成小电影,同学们看到不同时期自己的模样,在课外活动中欢快的身影,获奖时的喜悦,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提前安排好一名同学,夸一夸班级内一名同学的优点,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还让同学们相互说一说自己身上的不足和还想做好的事情,把它们记下来,作为今后努力的目标。还组织开展“闲置文具和图书”交换活动,有同学这样表示:我家里有钱,自己缺的可以去买,没有必要共时间去交换。我可以把多余的文具和图书直接送给没有的同学。
学生展开讨论:把自己闲置的文具和图书直接送给没有的同学,这些同学会产生什么心情?这样的做法是最合适的吗?使同学们认识到交换活动要以尽量合适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交换,通过交换活动能阅读到不同的书籍,丰富自己的阅读知识。开展的这些活动使同学认识到在家里要学会自己打扫房间、整理学习工具,在班级里要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在社会上要遵守交通秩序,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设施,要积极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活动。
二、走进生活并热爱生活
学生的知识来源越来越广泛,接收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可能源自课堂,还可能源自现实生活,也有可能源自报刊或网络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探索。
例如:《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当我在讲解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时,先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调查,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看看都有哪些污染现象。学生们发现学校四周有乱扔的垃圾,在翠湖里有漂浮的塑料瓶,草地上有塑料袋,空气中还有臭味等等,这些垃圾有些就是同学们自己乱扔的,已经污染了环境,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人们要怎么做呢?同学们提出来要组织大家捡拾校园内花坛草地的垃圾,清理校门口的小广告,为小树浇水等活动。日常生活中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把垃圾分类,然后投放到垃圾桶。在整个表演和讨论中,学生们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反思自己日常的生活行为,提出了改正的目标,这样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实现了德育目标。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中
教师要把视野从课堂和学校拓展到他们的家庭,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区,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教学《花钱的学问》,针对自己的零花钱,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家的钱从哪里来的?让同学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烈日下的田野里的农民、风雨中的环卫工人、早来晚走的老师、食堂里忙碌的服务员等等,在这些人里就有你的父母和亲人,他们都在辛勤地付出,不论收入多少都是来之不易的。接着问道:“钱用到哪里去了?” 同学们结合自己做的小调查,看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家里都买了些什么东西?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没有用或几乎不用?这些钱花的值不值?那么钱该怎样花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情景使同学们认识到花钱也有大学问,当需要的东西很多而钱不够的时候,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要学会取舍。还组织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如有的小组制作节俭黑板报,宣传节俭的故事;有的小组填写关于零花钱的调查表,制定出了节俭计划;有的小组收集节俭小技巧分享给大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树立节俭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思想,要以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以少年儿童生活的活动为载体,让品德融入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
[参考文献]
1.罗贵权、有的放矢.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的人. [N]《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4日 09 版)
2.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N]《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8日第1版
3.俞海萍.思政课:扶正滋养青少年“拔节孕穗期”[N]光明日报(2019年03月30日第2版)
4.冯刚、陈步云.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3日第01版
5.艾丹. 思政课要树起青少年心中的灯塔.[N] 湖北日报(2019年03月2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