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对标”、“会意”、“知情”、“理序”、“归类”、“求根”、“反思”的循环往复中,逐步形成“教学模式”;在“比”、“留”、“思”、“改”的循环往复中,逐步完成“教学模式”的诊断与优化。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形成与诊断 模式研究
一、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包括的五个因素有比较明晰的导向和价值判断。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因素的核心内涵。
教师要坚定“理论依据”。“学为中心”成为普遍认同的理念。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准确解读教材、明确编者意图、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情,恰当制定教学目标。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实现三维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明白“课标要求是什么”,要研读教学用书,明白“教学建议怎么教”,要研究平时考试,明白“平时考试怎么考”,遵循教学规律、学科特点、认知规律,梳理出教学流程,在反复研磨中,寻找到一般的规律。
教师要重视“实现条件”的研究,要尽力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效力。教师要能巧“点拨”破除学生谜团,要能巧“点燃”激发学生智慧,要能整合教学资源,选用有效教学手段,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营造积极有效教学条件,为教学目标达成奠定基础。
教师要本着“评价是为了激励”的理念,要探索建构评价体系,实践总结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和方法。
教学模式包含的五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起来。
教学实践中,不管是初登讲台者,还是已有经验者,一有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就在教学中自然形成。不管本人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已经客观存在。其客观存在的教学模式有优劣之分。但是当前缺乏“诊断”策略。
二、“教学模式”形成与诊断之模式的探索
如何形成教学模式?如何诊断教学模式之优劣?如何优化教学模式而形成教学风格?
我们引入系统论、控制论思想,班巴斯基的教学优化思想,对与教学模式相关的要素进行梳理、剖析,形成了“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和诊断流程。
“教学模式”形成流程:
“对标”,就是确定学习目标时,对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要体现课程目标的阶段性,关注课程目标的系统性,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性;学习目标要贴合教材特点,贴合学生实际,突现三维目标,直击核心素养建构。
“会意”,就是确定学习目标时,知道“编者意图”。
学习目标符合编者在“此教材处”“想”突现的“知识、能力、思维、品德”目标(三维目标),“想”突现的“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的达成策略,符合编者对“知识、能力、思维、品德”(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建构策略。确定的重难点恰当、主干问题简洁、方法精当。要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思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要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知情”,就是了解学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元认知、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求知动力状况。要真正知道学生的真正实际。
“理序”,就是梳理出教与学的顺序。这个顺序,要符合学习动力学规律,知识形成规律,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学科规律。教路学路融合一致,学为主体,遵“道”而行,相得益彰。教路清晰,学路可循,“道之所存”,谙于心中。
“归类”,就是将教与学相关关键内容归类成为体系。教材归类、教法归类、学法归类、知识归类成树、能力归类成树、学科思想归类成树。让教与学,好似探囊取物般,越来越得心应手,优化教与学的效果。形成不同课型,建构知识、能力、方法、思维的体系。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求根”,就是探求“教与学”之“根”。探求“知识能力思维”最朴素、最根本的“教与学”的规律。探求“教与学”最优化的根本规律,探究“教与学”之道。
“反思”,就是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的“得与失”。在循环往复中,发扬“得”,改进“失”,追寻“教学之道”,逐步形成“教学模式”、“学科模式”,最终蜕变形成“个人风格”。
“教学模式”诊断流程:
在“教学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聚焦“教学设计流程”,采用“比—留—思—改”四步诊断优化法,推进“教学模式”的形成与教学风格的演进。
“比”,就是“比”出问题。将自己(或别人)设计的教学流程,与自己另外的设计、与组内同事的设计、与名师的设计进行比较,聚焦“对标、会意、知情、理序、归类、求根”教学流程设计各环节的“操作要领”,“比”出疑惑,得出问题。
“留”,就是“留”真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同伴探讨,名家指点,归纳梳理保留下自身存在的紧要的“真”问题。
“思”,就是“思”好对策。以问题为导向,逐一思索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理清是“对标”不准,还是“知意”不明;是“理序不当,还是“归类”不准;是“求根”不深,还是“道”之不明。最终必须找到好策略。
“改”,就是“改”掉问题。紧抓问题不放手,可以“案例”解析,可以“课题”研讨,不管什么方式,都要力求对自己真有“大用”。要从最易改进的问题,仔细改,深入改;要改得长记性,生经验,出智慧,真得“道”。在循环往复中,逐步形成“教学模式”、“学科模式”,力求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教学模式”要有,但不能唯模式,在“有”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断修炼,逐步走向教学模式的“无”,进而迈进教学艺术之境界。
参考文献:
1. 乔伊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