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如何让小学生在学习作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激发想象能力,使作文内容更加丰满,更加具有可读性,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工作重点。本文将从学生能力培养、生活化教育、教学手段创新等层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详细阐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具体途径,为提高我国小学生作文写作教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指的是人类在已有的意识形态上,经过思维上的联想和夸张,组合或创造出新意识形象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语文是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汉字读写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文字运用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文学素养和文学底蕴的提升[1]。
一、通过观察,建立联想
作文写作是作者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作文中既包含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元素,又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学生想要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需要文字的良好运用,还需要丰富的生活素材积累,而敏锐的观察力则是生活素材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引导,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细微环节,提升想象能力[2]。
例如,可以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位中的《雷雨》这篇课文的讲解,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篇课文的作者利用简短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从来临到散去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深刻体会作者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黑沉沉”、“压下来”、“叶子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等句子,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地描写出了大雨来临前的宁静;通过“哗、哗、哗”和“都看不清了”,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大雨倾盆的景象;“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是文中最为精彩的语句,嗅觉层面的描写打破了从视听角度描写雨后景色的常规方式,能够瞬间激发读者的联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这边课文,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观察力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该能力的自主培养。
二、体会生活,积累素材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基础文学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想象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好是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这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体会,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为展开想象奠定良好基础[3]。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的《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生活积累与激发想象力之间的关系。作者结合日常生活中对猴子的观察,对“猴子观海”这块奇石进行了“猴子抱腿而坐,遥观沧海”的想象;将“仙人指路”这块奇石,形容为“仙人傲立山巅,遥指远方”。这些想象都是作者长期生活体会的积累结果,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点,顺利展开想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积极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例如,经常进行户外运动,体会不同景色的壮美;经常参观动物园,了解动物的习性与形态;经常参与社交活动,感受不同人群的言谈举止。通过感悟这些生活元素的特性,为想象奠定基础。
三、结合题目,引导创新
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之本。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知识学习能力,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改传统固定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开发创造空间。传统小学语文作文题目普遍具有强烈的限制性,写作要求也过于严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利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创设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4]。
例如在四年级作文习题课《对××说说心里话》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的“××”,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如“妈妈”、“爸爸”等,也可以是某一个物品,如“星星”、“月亮”等;甚至可以是自己。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想象能力。
又如五年级上册作文习题课《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以“我”为想象核心,则想象的方向为“二十年后我以什么样的状态回到家乡”,可能是“衣锦还乡”也可能是“穷困潦倒”;如果以“故乡”为想象核心,则想象的方向为“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可能是“翻天覆地”也可能是“一如从前”。通过选择开放式的写作题目,多角度的写作引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写作想象能力。
四、利用图画,开拓思维
看图写作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作文训练形式。图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从而激发学生的大脑想象能力。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能够强化其看图说话的语言表述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意识再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5]。
以六年上册《笔尖流出的故事》习作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素材或自创素材,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短篇故事写作。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写作题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联想”是“想象”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事物进行联想,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唐老鸭”、“丑小鸭”等故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故事形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解救小鸭子”这一素材,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小鸭子被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用一段童话故事,简述小鸭子所处的环境。通过视听角度创设出富有情趣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为思维引导做好铺垫工作。当学生被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所吸引后,自然而然地就会结合图片以及以往同类型故事的阅读积累,自主展开想象。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从视听的角度,为学生展开想象提供多维度的思路,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也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开拓其创新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升事物观察能力、加强生活情境体会、合理设置作文题目、巧妙运用图画等途径,从学生自身能力、教师教学方式等层面,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娟梅.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J].甘肃教育,2019(15):59.
[2]魏丽媛.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艺术科技,2019,32(08):196+198.
[3]彭辉.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95-96.
[4]孙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华夏教师,2018(32):10.
[5]米瑛.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