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蒋乔华 冯翔
[导读] 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12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整体把握,作出了可行性的报告分析。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12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整体把握,作出了可行性的报告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对策
       
       
罗鸣春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提出,对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查评定是整个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的起点和基础。[1]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探析其总体情况及特点,为学校进一步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多角度规划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提供基础数据,为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及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样板取自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该校大一至大三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12份,有效回收率94.9%,其中男生52人,女生660人。
        (二)研究工具
        运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该问卷参考罗鸣春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2],依据学校实际对问卷进行适应性调整,问卷内容包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个人态度、服务内容、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方式5个维度,共42个题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迫切程度排序依次是:学业问题67.13%、人际关系调适问题61.52%、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61.23%、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心理应急措施)59.69%、自我身心管理方面问题(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58.56%、生计与生活适应问题57.44%、婚恋、两性心理问题53.93%、精神疾病预防(抑郁、人格障碍等)51.97%、物质依赖(过量吸烟、吸食违禁药品、游戏或网络或手机成瘾等)41.99%。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面临多种心理困扰,而该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是学业问题,这与黄庭希、刘志远等人的研究结论相符[3]。其次,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调适、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危机干预等方面的辅导需求较为强烈,这与90后大学生的特质及该校特殊的男女生比例也有关系。因女生人数占绝对优势,女生特殊的情绪表达方式导致宿舍矛盾频发,人际关系问题凸显,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的男女比例决定了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的差异成为笔者问卷设置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该调查问卷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由高到低的前五项依次为:学业问题>人际关系调适问题>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心理应急措施)> 生计与生活适应问题。男生则是:自我身心管理方面问题(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学业问题>人际关系调适问题>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心理应急措施)>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婚恋、两性心理问题,而男生对自我身心管理方面问题(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心理需求的高频率值得关注。
       
表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需求上的差异比较
        内容需求选项 男生选择比率 女生选择比率
择业和职业发展问题 57.14% 61.97%
生计与生活适应问题 53.57% 58.48%
学业问题 67.89% 67.86%
人际关系调适问题 61.97% 67.73%
婚恋、两性心理问题 57.14% 54.09%
自我身心管理方面问题(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 71.43% 58.18%
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心理应急措施) 60.71% 59.7%
物质依赖(过量吸烟、吸食违禁药品、游戏或网络或手机成瘾等) 53.57% 41.52%
精神疾病预防(抑郁、人格障碍等) 53.57% 51.97%


        (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需求
        回收的问卷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选择不唯一,整体呈多样化特点。数据显示,他们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60.26%)-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55.76%)-精神卫生机构(50%)-医院49.72%-私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42.27%)-防疫保健部门(41.57%)-民间机构(寺庙、教堂、民间组织等)(23.74%)。认为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占58.71%,认为有必要设立固定的辅导机构占57.44%,认为有必要接受心理咨询占30.08%,而在样本中参与过心理咨询的学生比例只占5.68%。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较高,在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认知和求助行为之间上存在较大差距[4]。



        (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需求
        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希望为其提供辅导的人员优先顺序为:家人——同学朋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学校老师(辅导员、科任老师等)——精神卫生专家——民间机构人士。可见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来自家庭、同辈、专业咨询师、学校教师等非正式、非专业的社会关系支持与帮助抱有强烈期待,对于向正式机构及专业人士求助仍抱有疑虑。对于精神类疾病的偏见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表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需求程度比率
        服务人员 经常希望 希望 很少希望 不希望 经常希望.希望
精神卫生专家 11.94% 26.97% 35.53% 25.56% 38.91%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家 12.78% 31.32% 39.04% 16.85% 44.1%
同学、朋友 13.2% 42.7% 37.22% 6.88% 55.9%
家人 15.31% 42.42% 33.71% 8.57% 57.73%
学校老师(辅导员、科任老师等) 10.25% 31.74% 42.28% 15.73% 41.99%
民间机构人士 4.63% 18.54% 36.66% 40.17% 23.17%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员人员需求的差异也是本次问卷设置的一个重要观测点,以性别为自变量,需求的比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所选项的排序并无差别。
       
表3  不同性别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需求比率
        内容需求选项 男生选择比率 女生选择比率
精神卫生专家 39.24% 32.15%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专家 44.24% 39.29%
同学、朋友 42.27% 39.29%
家人 57.42% 53.57%
学校老师(辅导员、科任老师等) 56.37% 42.86%
民间机构人士 23.64% 14.08%

(四)大学生对心理辅导方式的需求
        大学生心理辅导方式需求的频次分析结果表明:50.43%的学生选择网络咨询(QQ或微信),48.18%的学生选择书信咨询,这是大学生最为心仪的两种心理辅导方式。其余分别为:其他(包括电话咨询(43.96%)、面对面咨询(41.23%)、查阅心理书籍、网络资料等(38.25%)、参加专题讲座(28.73%)、团队辅导(25.62%)。由此可见,当需要心理咨询时,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为网络咨询,这一方面得益于网络咨询的便捷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则因为网络咨询的匿名性能给予学生更高的心理安全感。而团队辅导需求度最低,可能是学生尚不能清晰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价值,也可能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不甚明确,又或者学生对于在团队中暴露自己的想法心存顾虑。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先行,提高服务内容的针对性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需求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当前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模式。学校需顺应客观发展规律,树立发展的理念,从学生需求出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的重点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辅导上,分阶段、分主题性的开展工作。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学生发展性、指导性的辅导功能,二是对于大学生关注多的心理服务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主动服务与教育,如针对强烈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辅导需求去加强校园及班级学风建设、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成立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支持中心机构等,使全校范围内形成热爱学习、主动就业的氛围。同时校系协同推进,加强系部联系,发挥各系特色,促进专业服务的多元化,从整体上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观念引导,纠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多数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都成立了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但尽管学生普遍认同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性,实际上认知态度与求助行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提示学校还需多方面加大力度、增强举措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行为外化。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学校—系部—班级—宿舍的四级联动机制,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在守好传统宣传阵地如校园广播、海报宣讲的前提下,充分结合线上、线下宣传与宣讲,同时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媒体宣传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达到使学生全面、充分地了解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性质、功能、地址、服务人员、服务内容及可预约性的目的。此外,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心康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发表刊物等方式普及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及时纠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引导学生在必要时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使学生的咨询意愿转向求助行动。
        参考文献:
        [1][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