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现象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英翻译为例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任治曜
[导读] 本研究是一项质性实证研究,以语言迁移为理论背景,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表达;另外,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请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翻译经历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阐释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可能造成的影响。该研究可为相关的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且具有更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摘要:本研究是一项质性实证研究,以语言迁移为理论背景,分析英语专业学生汉英翻译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表达;另外,研究通过访谈的形式请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翻译经历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阐释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可能造成的影响。该研究可为相关的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且具有更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语言迁移理论;二语习得;英语专业;汉英翻译
       
       
1.引言
        自第二语言习得这门独立学科诞生之日起,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真正走进了语言教学研究者的视野(王文宇,1999)。行为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母语的讲话习惯和思考方式是学习外语的首要障碍(Ellis,1999)。然而后来这种观点受到了Selinker(1983)的质疑,他将母语迁移效应分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前者指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帮助促进其外语学习,后者则是指母语会对其外语学习造成不利影响,是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出现的错误,探究母语可能造成的影响及错误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心路历程,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翻译教学经验,以帮助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在翻译中避免不恰当的表达,培养英语语言的思维模式。
        2.研究背景
        一般意义上,我们将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版块。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全面,除此之外翻译也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检测形式,翻译类题目在各大语言水平测试中不可或缺。英汉互译能力是每个英语学习者的一项必备技能,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各类高校也大都设立了英语笔译和口译专业。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口笔译能力及教师的翻译教学水平也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至少涉及两种语言,翻译更像是译者在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模式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因此,母语的迁移效应对译者的语言输出存在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汉英翻译中译者会不自觉地被母语干扰,导致英语译文中出现错误或不当的表达,或者所谓的“中式英语”。相比其他目标语的表达运用方式(如写作),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母语的负向迁移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可见,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势和价值。本研究以语言迁移作为理论背景,探讨汉英翻译中母语的负向迁移效应。
        关于语言迁移,语言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在历时层面上,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经历过两个时期。“迁移”一词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者的母语是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外语学习的困难及产生的错误大多是由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种观点后来受到Chomsky(1965)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质疑,在此时期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也被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所替代。在经历此次低谷之后,语言迁移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再一次受到重视,而进入九十年代后,对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在共时层面上,在后期的相关研究中Selinker(1983)将语言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对外语学习积极有利的影响,一般体现为语言间相似性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或母语在理解层面上对外语学习的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语言间差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造成的障碍和困难,母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着重关注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中的表达习惯和常见错误,通过对学生翻译中出现错误的归类和分析及半结构式访谈,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学生在汉英翻译中经常出现哪些错误或不恰当表达?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①        母语表达习惯如何影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表意和思维方式?
②        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的负向迁移影响,从而使外语学习更为高效?
③        3.2 研究参与者
        本研究的参与者为一所大学的五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她们均选择了“翻译实践”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即完成英汉和汉英翻译任务各一篇,主题不限。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文采用研究参与者自取的化名:珍珠、黛西、贝尔、小娜和山风。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本筛查,并结合微信上的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首先,选取五名学生翻译实践任务中的汉英翻译文本作为分析对象,通过筛查找出其中的不当表达,并将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同时,借助微信语音通话进行访谈,请受访者简要阐述自己的翻译经历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每人的访谈时间约为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征得研究参与者的同意,对访谈进行录音,并逐字转写。
        4.研究发现
        4.1 翻译文本分析
        在过去已有的研究中,英语学习者的错误类型往往被划分为词汇错误、句法错误和篇章错误。但该研究的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功底整体较好,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篇章和语用层面,因此我们将在文本筛查中出现的错误大致归为句法、篇章和语用三类。以下将进一步阐释这三种错误形式,并从参与者的译文中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句法层面的错误与译者对英语语法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此处我们将句法错误又分为词性错误、动词时态语态错误、冠词误用和主谓搭配不当。以主谓搭配不当为例:
        例1:原文:学院和毕友网联合计划发起并启动“中国西部创星计划”。
        译文: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Beeui plan to initiate and kick off the Southern China Chuangxing Initiative.
        译文中句子主语为“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lan”在此处应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由于汉语动词不发生形态上的变化,所以中国学生往往会在汉英翻译时忽略主谓一致的问题,导致动词词形发生错误。


        第二,在篇章层面上出现的错误往往导致文本不通顺不连贯,造成读者的理解困惑。我们将此类错误进一步分为“连词缺失”、“从句误用”和“代词误用”三类。以“代词误用”为例:
        例2:原文: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
        译文:The smoke is so hazy that it cannot be seen five hundred paces away.
        中文原文的后半句省略了主语,意为人们看不清楚五百步外的事物。英语语言指代明确,因此在翻译时需特别注意这种特征。在这句译文中,“it”指代不明,且根据英语表达习惯it在此处可能指代the smoke,而这与原文意思严重不符。
        第三,语用层面的错误往往是由认知方式差异和文化隔阂造成的,这里我们将其进一步分为“中式英语”、“过度字面翻译”和“专有名词误译”。以“过度字面翻译”为例:
        例3:原文:我愣了一下,茫然说:“我这会儿就好像做梦呢。”嘴里这么回答,却知道自己是没有回答。我一时摸不着头脑。
        译文:I was stunned and said blankly,“I'm dreaming now.” I answered this question in my mouth,but I knew I didn’t answer it.I felt at a loss for a moment.
        横线标出的译文明显是逐字字面翻译,这种翻译习惯在中国学生中间普遍存在。此类译文往往无法正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从而造成读者的困扰;而即使读者能够理解其意,译文也缺乏英语的美感。
        4.2 访谈分析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供研究参与者在访谈中进行回答:
        你认为汉译英和英译汉哪个过程困难更大?汉译英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
①        在英语写作和汉英翻译这两项工作之间,哪一项对你来说更简单?哪一项受到母语影响的程度更大?
②        第一,参与者均认为在汉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大,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母语表达习惯的束缚和对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不足,这一点和语用错误的产生紧密相关。贝尔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我们都知道英语篇章逻辑性比较强,这可以通过英语各个短句之间大量运用的连词体现出来。汉语文本中也有长句,虽然理解汉语文本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做汉英翻译时我往往会忽略连词的使用,从而导致英语译文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而珍珠指出自己英译汉中最大的障碍来源是对英语中固定搭配或惯用表达的掌握不够:“词汇量上去了,但是词汇搭配掌握得不好,经常驴唇不对马嘴”;山风还提到了原始文本和译文语体风格一致的问题:“如果被翻译的文本是比较正式的语言,我通常会感到些许压力。因为我一般选择看美剧作为自己的英语输入而很少阅读文章,所以翻译出来的内容有时候会偏口语化,没有书面语那样贴近句子本身的表达”;最后,黛西和小娜都对文化隔阂引起的表意偏差有深刻体会。对黛西而言,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古文古诗的英译最为困难:“古诗翻译简直太难了,古诗言简意赅,富含韵律美,用英文太难解释了”;与此同时,小娜结合自身经验发现,在翻译涉及某种特定文化或宗教的作品时,其中的专有文化概念或名词找到相应准确的英译也颇为困难。
        第二,参与者普遍认为相比于英语写作,汉英翻译的难度更大,且受到母语的影响更多。根据访谈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英语写作和汉英翻译均属于英语语言的输出,但由于后者受到原始文本的限制,其间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使得难度加大。黛西首先说道:“在没有太多要求的情况下,对我而言写作更简单,因为自己随意写可能不会用很长的句子。但是在翻译当中自然而然地考虑到要更接近原文,用长句子,或者模仿风格,这些都会增加难度”;珍珠的回答则更倾向于翻译过程中母语表达习惯的干扰,也提到了“中式英语”的问题:“汉英翻译无疑受母语影响更大,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根据汉语原文逐字翻译,结果就出现很多中式英语,完全不符合英语逻辑。再加上对自己语言功底不够自信,担心出现语法错误,像英语中常出现的倒装句,我就极少使用,而往往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用简单句,这就使得多数时候翻译出来的内容缺乏英语的美感”;小娜结合实际经历,从学习策略角度出发衡量了写作和翻译:“汉英翻译是检测一个人语言能力的试金石,翻译练习能有效提高我们的理解和表达水平。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用写作来练习英语表达,因为汉英翻译受汉语影响太大了,而单纯用英语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本身。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何不尽量减少母语的干扰呢?”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并结合访谈,揭示了翻译中可能出现的母语负向迁移效应。受到母语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会出现句法、篇章和语用层面上的错误。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者关于汉英翻译的感想很大程度上照应并解释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受访者关于连词使用的阐述以及提到逐字翻译的困扰,正是母语负向迁移效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体现。我们知道,在翻译时译者既要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要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选择措辞和调整语序,正所谓“带着镣铐跳舞”,翻译更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译者需要注意时常反思自己的翻译过程并总结自己经常出现的错误,尽量规避母语表达习惯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目标语背后的文化环境也是翻译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教学层面上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突破母语的桎梏,翻译出更为通顺流畅、更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文章。本研究仅为翻译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初探,研究参与者的数量和结论的效应有限。笔者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引起更多的研究兴趣,进行更为深入、更具普遍性的探讨。
       
        参考文献:
        [1]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Susan M Gass,Larry Selinker.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M].J.Benjamins,1986.
        [3]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1999(01):7-13.
        作者简介:
        任治曜,1997年出生,女,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