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分析彭文学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彭文学
[导读] 了解本国文化,认识文化对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是新时代中国公民的责任,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年青一代有志之士的追求与向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学生精神力的塑造,也是对他们正确观念形成的引导与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湖南省湘乡市毛田镇崇山中学
        摘要:了解本国文化,认识文化对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性,是新时代中国公民的责任,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年青一代有志之士的追求与向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学生精神力的塑造,也是对他们正确观念形成的引导与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精神渗透;教学策略
       
       
引言: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课本教材成为学生了解和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老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策略,以教材为基础,并辅以课外资料,在确保知识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为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播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维持国家和民族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对未来人才发展的要求。传承文化不但需要怀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有文化传播精神和传承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它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年轻一辈持之以恒地去完成,关于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说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力,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使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加牢固;第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精神,迎合了初中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观念形成方面,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一个人的成长会起到重要影响,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基础开展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影响传统文化精神传播的因素
        (一)文化传播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这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老师能够从教学形式的创新性上做文章,一味地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使学生逐渐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又或者盲目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填鸭式的灌输文化思想与精神,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言语表达和字面认识上。纵览初中语文教材,需要我们弘扬文化精神的素材实在太多,比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保家卫国信念;愚公移山坚定不移的信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敬畏自然的伟大情怀;桃花源记的精神向往等。不同题材,不同背景的文章,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来演绎,因此,丰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化精神的领悟更加透彻。


        (二)对历史描述的正确认识
        文化精神的传播不是盲目的,需要积极,但不要激进;需要努力塑造,但不要精于雕刻;需要正向疏导,但不要刻意梳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精神领悟力,使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精神传播对传播者和接收者健康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保证历史文化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首先需要我们对《山海经》的由来有着正确且清醒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于只是一部志怪古籍;其次,夸父真的是在追逐太阳吗?难倒他没发现自己不动时,太阳也是静止的吗?怎么能说太阳是飞快地移动呢?学习知识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文化传播者要对文化溯源深究到底,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身临其境的体验
        体验式教学运用于语文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为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基础。例如在学习《端午节的鸭蛋》一课时,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进而引出与该节日有关的元素,比如饮食、龙舟竞渡等,突出民俗风情。然后组织学生依照课本将内容表演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再比如,学习杜牧的《赤壁》时,以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为背景展开教学,辅以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内容作为对比,让学生主动发现两者的不同,并鼓励他们思考,罗贯中改编真实历史事件的意图。
        (二)博览历史文献
        要做到对历史文化的追本溯源,需要我们博览相关文献,找出矛盾点,探寻后人修改历史的真正缘由,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传播者的基本要求。相比于教育工作者,初中生采集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单一,因此很难从有限的资料中寻找到真实答案。这就要求老师务必确认好文化知识的可靠性,把握好文化传播的尺度,遇到不合理或无法去证实的内容时,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这也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客观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刻不忘通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信仰,并以此为己任宣传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善于发现身边的文化元素,并发扬文化传播精神,牢记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苏微微.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09):52-53.
        [2]何蓓,张露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素质教育中的渗透[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01):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