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地理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张榕榕
[导读] 教学反思是教师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性的一种体现。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脸,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福建省政和县石屯中学  福建省  南平市  353600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性的一种体现。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脸,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重难点处理;课堂时间安排;细节问题处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几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当今有效教学和创新教学的趋势。反思过程是教师主体自觉地对自身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其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那么,进行有效教学反思的途径有那些呢?
        一、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得出的,特别是重点如何突出,难点采取什么方法突破等,但是在实际授课时,往往感到不甚满意,觉得还可以讲得更好。如果教师通过反思,及时记录这节课的优劣得失,例如新颗别致的难点突破、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处理不当的教学重难点等,那么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例如我在授课时,在“东、西半球划分”讲解的时间太多了,从而使后面的“利用经纬网定位”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太仓促,草草收场,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未能顺利进行。课后,我及时反思如何在课堂上突破难点。于是我尝试着在课堂上通过版图,将“经线和经度”的图画到黑板上,并让学生将教材中图1.9上的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用红笔描粗并说明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自20°W向右画弧线至160°E的半球为东半球,自20°R向左画弧线至160°E的半球为西半球。这样就能将东、西半球形象地划分,然后,再配合练习巩固刚才所讲解的知识点,结果多数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这一知识点,既充分的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事半功倍。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样既积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二、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
        课前,虽然我们对每节课有多少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要多少时间都有精心安排,甚至是教师每问话,学生每一回答都进行精致入微的设计。但教学过程毕竟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比如“气温的分布”一节课的教学,事先我觉得知识点较少,时间应该比较富裕,但在教学中才发现,由于学生对“世界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夏季哪里气温高?冬季哪里气温高?”的这问题特难理解,课堂上学生不仅对“在等温线地图上如何判断南、北半球”的问题存在疑问,而且对“北半球或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相比,夏季哪里气温高?冬季哪里气温高?”的问题不知从何切入判断。而且七年级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有限,因而思考讨论的时间就多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临时作出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时间十分紧张。课后我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在后面的教学中就注意了对相关知识的删减,并相应调整了教学安排。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些失误或缺漏的“意外”情况,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三、对教学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果能够充分处理好它们,对于提高地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教学中出现微不足道的现象时,如果我们能够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教育教学规律,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参考名家名师的观点,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思考的习惯。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记得在教完“世界的气候类型”一节内容后,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北回归线是什么?”,这个学生的发问使我突然意识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可能连最基本的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我已经引导学生进行了与南北回归线有关知识的详细学习,也做了大量巩固练习,于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是否帮助学生理解过“北回归线”这个概念?我在学生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及时用板图等方式描述南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北极圈,并补充了地球五带的划分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球上的分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交流互动的过程,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会有一些问题向教师提问,从而提醒教师讲课中可能存在漏洞;有些是学生思维中的一些误区,需要救师在以后的讲课中加以强调:有些则是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可在以后的讲课中适当加深难度。另外,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中,听课的同行往往会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一些同行的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等,也往往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之后要经常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记录教学过程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教学反思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每天都在成长中进步。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如果把它作为教学常态来对待,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