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非遗文化—迁安手工造纸溯源与活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5期   作者:于英丽
[导读]
  唐山学院  河北省  唐山市  063000
       
       
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到目前,河北省已经通过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总数达到617个。其中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急需投入力量研究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活化策略。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河北非遗文化在创意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于非遗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正是大势所趋。
        一、迁安手工造纸溯源
        造纸术源于中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河北迁安,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燕王朱棣迁都北京之时。发展至明末清初至为繁盛,品种有“一九、大呈文、白三抄、仿纸……”等二十余种。根据《迁安县志》(1994年版)记载,1893年西里铺人李显庭到高丽(今朝鲜)学习手工造纸技术,并于后来将先进的造纸技术待会国内。1913年李显庭在李家窝铺创建了中国北方第一家半机械化造纸厂——“显记纸厂”,1933年日军进犯迁安,多数造纸作坊倒闭,,迁安造纸业一落千丈。较大纸厂仅存显记纸厂一家,也于1946年濒临破产。经解放区政府支持才渡过难关,同时更名为“华丰造纸厂”。战后经过政府大力保护民族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造纸业的恢复和发展,迁安造纸业又重新焕发生机,华丰造纸厂也成为北方著名造纸企业。1973年开始停止手工土纸的生产。华丰造纸厂近代由手工造纸转型为机制造纸,发展百年、历经辉煌,终因经营不善而至倒闭。迁安的手工造纸技术经过千年积淀,如今竟渐趋消亡。
        迁安手工造纸普遍采用当地盛产的桑树皮作为原材料,经数道纯手工工序,制成迁安特有的品种。其中书画纸以不跑墨、吸水快、耐揉折、上色好等特色享誉国内外,深受书画家喜爱,远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多个国家。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蒋兆和等均钟情于使用桑皮纸作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也惯用桑皮纸写作。著名书画大师刘炳森用迁安纸留下“南宣北迁”之墨宝,标志着迁安手工纸作为中国北方纸品代表与安徽泾县宣纸齐名。
        二、迁安手工造纸非遗活化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发展,迁安手工造纸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为81Ⅷ-19。迁安桑皮纸于2016年被国家质监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迁安附近李姑店村、石辛庄、庞庄等手工造纸作坊仍在生产,但数量不多,产量和规模均不大,亟待产业转型支撑。藉此重要契机,提出以下活化策略:
        (1)树立品牌形象,多元开发产品,走特色文化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迁安宣纸素有“南宣北迁”的美誉,出口海外,蜚声国际。

1984和1985年连续获得河北省轻工业“小百花”奖,1984年获河北省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是迁安作为“北方纸乡”的特色文化产品。河北唐山迁安的“北迁”手工纸与安徽宣州泾县的“南宣”手工纸,从形、色、质等方面均有不同,材料、工艺各有特色,因此,迁安手工造纸是河北省具有强烈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要活化迁安手工造纸非遗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走传统老路,而必须与现在的朝阳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相结合,打开思路,走开发研究产品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元化道路,并争取政策,将这一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打造为富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建立“迁安手工造纸文化产业园”,探索地域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文旅新形式。
        以“华丰造纸厂”为工业遗产基地,建立手工造纸创意文化产业园。以创意文化为引领,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手工造纸产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发策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迁安手工造纸衍生品设计。发挥地方高校的设计研发作用,将迁安手工造纸的功能和形式进行重新梳理和策划,作为课题代入课堂,进行主专题设计实验,依据创意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原则进行迁安手工造纸衍生品开发。解决使用对象和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打开思路,探索多种手工纸制品的开发方案,如研究设计手工纸制室内软装陈设产品、平面印刷产品等新型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品开发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与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合作,使用迁安手工造纸设计迁安农副产品包装系列等,将手工桑皮纸打造为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名片。第二个层次为迁安手工造纸文化产业园设计。对迁安手工造纸在纸质行业内有一定名气,市场运作中却缺乏消费者广泛关注的现状,研究开发华丰造纸厂工业遗产基地为手工造纸创意文化产业园,进行手工造纸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修复,打造集家庭周末体验、假期研学活动、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文旅园区,与旅游行业接轨,结合迁安现有自然风景区如白羊峪、山叶口等,打造文化与自然兼顾的旅游线路,进而推动迁安产业结构进一步由资源型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模式转型。第三个层次是丰富迁安地方性文化建设。借助创意文化产业园展示迁安手工造纸发展历程与文化成果,并引入地方知名的书画家。与政府、企业、各级各类学校等开展广泛合作,让少年儿童参与进来,学习手工造纸,DIY制作纸扇、书笺等,普及迁安传统手工造纸术认识,加强迁安地域文化认同感;由政府立项吸引投资手工造纸产品深入开发等。
        (3)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手工造纸文化遗产活化的经验
        研究安徽宣州泾县宣纸产业的转型升级,学习其遗产活化的成功经验,如提炼经典文化元素、服务文化化等策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最终达到市场化成功营销。另外,印度、日本及欧洲国家均有手工造纸技术,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如欧洲、日本等国家一直以来对地域文化采取保护措施,极为重视历史文脉,在创意产业中往往加入辨识度很高的地域文化元素,互为补充,既延续了地域传统文化,又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宣传地域特色的作用。要解决我国地域文化产业优势不明显、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还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创意精神,并结合国情、传统以及地方特点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分析问题,获得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于英丽,1979年1月出生,女,汉族,籍贯为河北省石家庄市。现任唐山学院艺术系环境设计教研室主任,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