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活动,应该始终围绕学生的真实需求展开,且要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确保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反思成长过程,由此形成完善的人生认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切实优化本课程的育人效果。本文将从明确实践主题,创设实践情境;融合乡土资源,丰富实践内容;构建教育合力,完善实践质量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策略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直都是以课堂活动为主阵地,以教材理论为中心的,虽然快速让初中生接触了各类德育信息,但是却由于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感悟,无法让初中生全面内化德育知识,无法真正突出本课程的思想教育作用。后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训练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丰富的德育认识,切实完善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明确实践主题,创设实践情境
客观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程序十分复杂,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展开,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素材,有一定的活动周期。因此,针对教学现实需求来确定具体的实践主题则十分重要,关系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效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据实确定实践教学主题,积极创设实践情境,及时唤起初中生的情感共鸣与人生回忆,促使初中生全身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就如在“让家更美好”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就准备针对初中生与父母交往、沟通等问题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初中生可以正视亲子矛盾,主动与父母沟通,双方要彼此理解,共同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为此,笔者就确定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即“我与父母的关系”,利用动画资源展现了现阶段初中生与父母相处常见的问题,积极创设了实践情境。如此,初中生就可以代入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客观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方法,审视自己是否真正承担起了相应的家庭责任,是否与父母做到了彼此信任、相互依赖、彼此关爱等等。如此,便可切实调动起初中生的活动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二、融合乡土资源,丰富实践内容
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发展,乡土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构建校本课程的基本资源载体,也是促使学校教育走上特色化改革之路的重要支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乡土资源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感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开发并整合乡土资源,切实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储备,保证学生全面接受德育熏陶。
就如在“遵守规则”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就组织了一次“了解生活中的规则”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初中生自主调查生活中的各项规则,希望初中生可以准确了解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懂得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与义务基础之上的,使其及时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与公众责任感。在本轮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全面开发了乡土资源,即利用公园、车站、商场等多个区域的社会道德准则整理了实践素材,鼓励学生全面调查生活中的规则义务,希望学生能够在特定情境下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制度,懂得自我约束与自我克制。
三、构建教育合力,完善实践质量
教育合力是指在共同教育目标驱动下所形成的教育团队或者融合了多方力量的教育平台,可以全面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实现学习进步。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综合性、交叉性等活动特点,并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构建教育合力,切实融合家庭教育力量、社区教育力量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教育支持,由此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环境,不断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范围。
就如在“服务社会”一课教学中,笔者便与本地的慈善机构、公益部门沟通,希望他们可以让本班学生参加相应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大众服务,借此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另外,为了丰富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笔者也与各个社区工作单位沟通,希望他们也可以让本班学生在社区范围内为人民服务,由此丰富学生的社交经验。如此,初中生就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他人的无私奉献与付出基础之上的,从而切实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服务意识,让学生自愿付出劳动。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十分重要,可以直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会,自然而然地改善学生的品德意识与心理健康,让学生高度自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切实丰富学科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董甜甜.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2]丁紫俊.初中《道德与法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