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总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增加到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10,而且每年以600至8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而且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家庭化,主要指某些家庭中由单个成员流动变为整个家庭流动,大批学龄儿童跟随身为流动人口的父母流动,成为流动儿童。2003年11月,我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我国18周岁以下流动人口已达到1982万人,占流动人口的19.4%,0~14周岁的儿童约1410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8%。可见,流动儿童问题一直以来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章就是在分析流动儿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
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的社会处境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城市里相对优越的物质环境、教育环境、人文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农村户籍的限制使得他们常常要面对来自升学、就业、社交等领域的各种不公正待遇,即通常所说的歧视。行为主义认为,环境刺激发生改变,个体心理与行为随之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将面临着新的适应任务——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前者指流动儿童在新的城市文化下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水平,主要侧重于认知与行为层面;后者指在适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状况,主要侧重于情感层面。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达1167万人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面临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一些流动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出现了心理偏差,突出表现为自卑、焦虑、叛逆、反抗等。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及时排解,很可能导致问题行为。
二、家庭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研究表明,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儿童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呈高度正相关,与生活在消极家庭环境中的儿童相比,生活在积极家庭环境中的儿童更倾向于对其生活质量做出较高评价。家庭的亲密度和组织性越高,儿童的幸福感越高,反之家庭的矛盾性与儿童的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与孩子更多的沟通与交流,能使孩子体验到较多积极情感;而不和谐的家庭气氛常使孩子体验到消极的情感,从而对生活持负面评价。家庭亲密的情感关系能给儿童带来生活满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较高评价。
家庭功能指家庭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的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它代表了整个家庭的凝聚力、和睦程度和应对各种家庭事务的能力,家庭功能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相互推诿、互相指责,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家人间难以形成亲密和睦的氛围,流动儿童也很难有家庭的安全感和亲密感。对比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发现,前者在家庭功能的两维度上均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功能呈现一致的规律,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儿童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的得分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经济资源对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影响。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的拮据,进而影响到整个家庭的亲密度。在消费方面,流动儿童家庭常常省吃俭用过,节省开销。在住房方面,流动人口居住的是年久破旧的房子,室内阴暗潮湿;有的是专门为出租而建造的简易平房,屋内冬冷夏热。由于房子小,67.19%的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的房间,有的儿童甚至没有自己专用的写作业的桌子。
许多进入青春期的流动儿童仍然与父母或兄弟姐妹同居一室,甚至同睡一床。同时,流动儿童的生活区域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卫生环境、社区治安环境都不太好。
此外,流动儿童的家庭还必须面临比城市儿童家庭更多的问题,如父母工作不稳定、居住地变动和医疗保障缺乏等。然而,由于父母收入和文化水平有限,面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更多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使得流动儿童感受到的家庭适应性较差。这就提示我们,流动儿童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对城市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是否彼此了解、相互支持。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差点,只要家庭和睦,家人情感上相互支持,流动儿童就能在城市里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的影响
调查显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文化水平与其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关系,进而对子女的学习环境适应性产生了差异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倾向于较多采用感情方面的关怀、温暖、通情达理这类积极的养育方式,而采用惩罚、严厉、干涉、限制、过度保护这类消极的养育方式相对较少。
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内陆、边远、农村地区,其文化程度较低,在打工地从事的大多是低层次的职业,还要时时受到失业的威胁。拮据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沉重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形成严厉、惩罚的家庭教养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长本身文化水平虽然普遍不高,但他们都知道自己有责任教育孩子,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尽管家庭经济不太富裕,但对孩子上学都是非常支持的。但在具体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他们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的孩子,较多地采用惩罚、严厉、过度干涉等教养方式,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缺少与子女情感上的交流。
父母的温暖、理解能给予孩子探索周围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决心,父母少一点干涉保护、少一点拒绝否认,放手让孩子“走出去”,走出保护伞,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子女的学习环境适应性。
四、未来展望
相对于外国关于移民儿童的研究,国外有研究者认为,移民儿童因为在移民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遭遇不幸和受到社会的拒绝可能造成压力,对心理适应造成负面影响;少年儿童和成人一样易受迁移和文化适应的影响,特别是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时期的少年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国内很多研究都发现,流动给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流动少年儿童的年龄、普通话水平、留守时间、父母是否愿意带在身边、转学次数是影响流动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流动少年儿童的普通话水平、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朋友个数、流动时间、留守时间、转学次数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国外研究较为丰富,但由于社会境况迥异,其研究结果并不能照搬至我国。因此,本土化调查至关重要。综合考查各因素对我国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通过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干预,间接的影响到流动儿童本身,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针对流动儿童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瑞敏,邹泓.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8,28(3):82-86
[2]郑友富,俞国良.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与人格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09,31(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