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玩游戏“治”孩子的不合群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姚玺
[导读] 幼儿园作为幼儿阶段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摘要:幼儿园作为幼儿阶段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随着近几年教育思想的革新,人们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大幅提升,传统的幼儿园教育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近几年,随着游戏教育模式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们的身体、心理素质,转变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成为了目前人们关注的核心。由此,本文着眼于现阶段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进行阐述、研究,以期通过科学的开展幼儿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们转变原有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够推动后续的幼儿教育发展。
关键字:幼儿园;游戏教学;心理健康

前言
        对于幼儿园大班幼儿来说,这一阶段幼儿的自我评判能力已然初具雏形,幼儿的个体性差异也逐渐的开始展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关系对幼儿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影响也愈发的明显,尤其针对部分家庭教育存在不足的幼儿,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心理的影响也愈发的显著,很大一部分幼儿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一定的自闭、不合群等现象[1]。如何通过恰当的幼儿园游戏,扭转家庭对幼儿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以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为例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后续的幼儿教育发展做出帮助。
一、通过游戏“治愈”幼儿的举措研究
   结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幼儿大班教育过程中,如果想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扭转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型问题就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针对性的予以完善,以此实现对幼儿心理的“治愈”目标,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鼓励幼儿参与游戏,让幼儿体验成功
    纵观以往造成幼儿园大班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笔者认为幼儿在游戏中参与程度不高,自信心不强是“治愈”幼儿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2],尤其是对于部分存在自闭、孤僻等问题的儿童,教师就是针对性的鼓励幼儿参与游戏,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去,同时在体验成功中逐步帮助这些“问题”幼儿树立自信心,逐步实现治愈幼儿的核心目标[3]。首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帮助幼儿理解游戏的目标,同时最大程度上提升幼儿成功的几率,为其后续更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去奠定基础。而后,教师则应在游戏中根据幼儿实际的游戏反馈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让幼儿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感,逐步培养幼儿自信。
    比如,在进行幼儿园大班游戏“堆积木”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幼儿们演示简单的积木拼接方式,并让幼儿们用手边的积木进行简单的拼接;而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对自己想要拼接的积木进行简单的构想;最后,便引导幼儿通过拼接积木的方式将“梦想照进现实”,鼓励幼儿自己动脑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关注幼儿们操作出现难点的阶段,及时的予以引导、并通过“你是最棒的”、“相信你可以”、“让我们一起试试吧”等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疏导幼儿们对于游戏的紧张情绪,增强幼儿们在这一游戏中的成功感受,帮助幼儿树立更强的自信,治愈原本的自闭等问题。
(二)引导幼儿养成道德习惯,塑造良好的性格
    幼儿阶段是儿童道德、性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这一阶段出现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教育往往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幼儿园实际的游戏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针对幼儿的道德习惯、性格等做出相应的引导,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实现在游戏中“治愈”幼儿的根本目标。

与此同时,在以往的游戏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造成很多大班儿童不合群问题的因素来源于幼儿对于游戏规则的“蔑视”,所以,教师就应通过正确的沟通,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观念,帮助这一部分问题儿童养成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为其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
    比如,在进行大班游戏《买东西》的过程中,在笔者以往的幼儿游戏过程中就曾出现过这样一名幼儿,因为他完全不遵守游戏的规则导致他在班级中并不是十分合群,为了转变这一问题,笔者与这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一方面希望通过幼儿家长的参与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夯实对于规则的重视程度,做好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笔者与幼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其记录如下:
“我:xx,你喜欢玩儿《买东西》的游戏吗?
xx:喜欢。
我:那你为什么不想要按照规则来玩儿呢?
Xx:因为规则我就不能够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我:那如果别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样,无视规则,把他们喜欢的东西都给自己,你还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了么?
Xx:...
我:所以,想要这个游戏更好的玩儿下去,就需要遵守这个游戏的规则,这样你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儿。那接下来,让老师和你一起尝试着按照规则玩一次好不好?
Xx:好”。通过这次沟通,不仅加强了笔者和幼儿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了解到了遵守规则的意义,为其塑造了正确的道德思想,同时将正确的思维根植在幼儿的内心深处,为其后续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锻炼幼儿的沟通、协作能力,树立团队思维
    根据以往的幼儿游戏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幼儿群体而言,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社会”,所以,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沟通、协作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初期的团队思维,也是游戏教学过程中“治愈”幼儿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进行幼儿园大班的社会化游戏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我的家”、“买菜”、“看病”等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们在虚拟的“小社会”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同时人为的为幼儿们设计相应的交流场景,培养幼儿们初期的团队协作精神,“治愈”幼儿们不合群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已经呈现出不合群问题的学生在融入游戏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就应针对幼儿们的兴趣为切入点,探究这些幼儿的兴趣所在,让其扮演与其兴趣相匹配的角色,逐步的拉近他们所饰演角色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以此实现治愈的目标。
二、玩游戏“治愈”幼儿不合群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有的人则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的为人们所关注,随着这一“治愈”方式应用的逐步深入,其中存在的隐患也愈发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几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发生,如何在“治愈”幼儿的过程中,避免幼儿心理问题对其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成为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核心。就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教师应科学的把控游戏开展的度、并将积极正面的内容引入到游戏中去,同时推动游戏这种备受幼儿喜欢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幼儿园教育中的落实,以此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幼儿在成长中体现的自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幼儿教育研究的推进,通过幼儿园游戏的方式“治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合群等问题已然成为了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由此,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教育环节,教师们可以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入手,针对幼儿园游戏进行优化,以此实现辅助幼儿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晓婷.聚焦户外活动  助力科学保教——探究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89.
[2]陈佳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