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王红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经磨砺推出的语文部编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元素。整个小学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增量之大,令人惊喜,可谓在语文教学中刮起了强有力的“中国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立足语文课程学习如何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的同时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堂理解促内化
        六年级课程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诗词歌赋、儒家经典、音乐戏曲、书法国画、民风民俗。有以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有的在“交流平台”里,有的是在“日积月累”里,有的是在“阅读链接”里。在六年级下册,还有专门的“古诗词诵读”版块。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这些经典传承更需要教师教学时的引领和疏导。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教学时我们首先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而重点内容中也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腊八粥》一课中“等粥”部分写的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这样给人印象颇深。在分清内容主次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感悟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情感中的作用,比如,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从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从“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些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的对除夕一天的全方位描写中字里行间都身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类课文的学习我们还要注重联系生活,除夕我们每一家的忙碌中都透着温馨与喜庆,家人共度除夕是最幸福开心的事情。本单元课文涉及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学中我们联系生活可以作对比,文中描写的节日或美食和现在的比较,从而体会到这种文化的延续、传承和变迁;教学中我们还要联系生活有发现,“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是谐音,寓意吉祥,一年更比一年好。那我们“贴福字”、“吃月饼”这些平常看起来不起眼的传统生活方式,实际上都有文化内含贯穿其中;教学中我们也要联系生活多探索,让学生说说还知道与哪些传统节日相关的美食?你知道哪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等等,引导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探寻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写写你喜欢的节日或美食进行练笔和习作,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潜移默化多积累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古代蒙学读物、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名人故事、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而部编版课文和练习中的选文覆盖视野极其宽泛。


        温儒敏教授在教材培训会上讲古诗词篇目平均一个学年是二十篇左右,怎样让学生积累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利用每天早上的晨读时间,我们可以用课前准备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每天给自己的背诵录音。以多种方式和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诵读。其次,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一些提示、一些梳理。比如,六年级上册交流平台的学习内容,读古诗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学生借助注释去理解;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多了解一些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这是方法的引领;六年级下册74页“词句段运用”的要求是“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哪些诗是写景的、抒情的,还有一些哲理诗、托物言志的诗这是内容的归纳整理。再比如,六年级下册“词句段运用”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以前我们的学习是用现代语词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那么这个练习反过来进行就能让学生发现现代词语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改变和继承。阅读提示说“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我知道了“汤”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可能是……”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知道“走”的意思就是“跑”,“俱”皆也。--《说文》,所以我们再看这些凝固程度非常高的成语“走马观花”“声泪俱下”,那联系古今、联系生活理解这个成语就更加准确了。课程中古诗、文言文的安排都是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我们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多诵读、讲方法,多归纳、重联系让学生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进行学习和记忆。在点点滴滴的学习中,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不断积累。
        三、不拘形式常渗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文化涵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儒家经典、音乐戏曲、书法国画、民风民俗等中华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学术,承载内容深厚,涵盖面极广。部编教材以多种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渗透,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后的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出现的全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都出自戏曲,比如在《京剧趣谈》中出现的“亮相”,学生通过读文学习已经知道了它出自哪里,本意是什么,现在常怎样用这个词。那么“跑龙套”“唱白脸”“科班出身”怎么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可能就想,自己平常在家里,爸爸妈妈“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他用得很娴熟,但是他不知道“唱白脸”的来历。这时候就如果他能回溯,去看一下“唱白脸”原来是什么意思,可能还会引发其他对传统戏曲的兴趣,这就是教材编排的意图,引导学生去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结合本内容的学习,我们就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让他们去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在交流中有同学给我们一一介绍了他查资料了解的“花架子”“打圆场”“有板有眼”等词是什么意思、源自哪里,有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戏曲包括昆曲、京剧、秦腔、越剧、豫剧等,有同学给我们演唱了陕西秦腔,还有的同学不但讲了京剧脸谱还唱起《说唱脸谱》来。为使学生从中更多地领略到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就应当结合课程学习,架起文化传承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参观游览活动,参观古村落、特色小镇、传统工艺等,发现民族文化遗产中闪耀的文明之光;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在春节联欢、清明祭祖、重阳节慰问老人等仪式活动中,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结合这些节日开展美食文化活动,学包饺子、包粽子、做元宵、做糖画、做冰糖葫芦等等。为他们学习、接受、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才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引领下既能扎实自己的基础知识,又能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只有发扬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因文化而强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