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来自教师自身的专业约束外,还与学校的领导管理方式有关。在全面提倡学生综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在自身的教育形式下功夫,还要认真聆听学校领导者的管理,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提升学生的文化发展素养。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要采取积极的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激情,促进教师的管理能力,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初中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分数当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要综合考察学生的发展能力,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方式。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结合祖国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积极的教学管理,让学校的教师科学地教学,让学生更愿意学习,让学生的发展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真正地提升学校的教育发展质量。那么,学校如何管理才能实现人才的长久发展呢?本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究。
一、强化校长的组织协调能力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一个学校的总体发展需要学校校长树立积极的教育引导观念,确保学校的管理方式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对于一所初中学校,校长要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其基本的做法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长自身要做一个教育思想先进的人,比如,校长要认识到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要坚持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素养,并指引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观念。其次,学校管理者应打造良好的品牌效应,坚持以人为发展的根本,对骨干教师要给予重点培养,对学生坚持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师生在学校都感受到温馨与归属感,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学校领导者要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校长教育理念的落实,学校管理者要坚持创设和谐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让学校师生都有自己的规则制度要遵守,促进学校师生都达到良好共生的发展模式。比如,学校领导者要对学校的管理层制定《校委会工作量化细则》《校委会责任奖惩细则》等,对在职教师要制定《教职工工作规范及量化考核管理细则》《教师年终考评细则》等。对学生要制定《中学生行为习惯规范》,对全校师生都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促进学校师生的利益得到保障。为了让师生更主动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民主的管理原则,让教师和学生都发表自己对相应规则的看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对于正确而积极的见解,还要考虑将它们纳入《教职工工作规范及量化考核管理细则》和《中学生行为习惯规范》中。
如此,因为相应的规则制度中有了师生的参与,师生对规则制度的细则更为主动遵守,更好地发挥学校制度的影响力。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为重要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关系到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的学生将来的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此,学校管理者要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参加多样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培训,让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提升的平台,比如,让教师参与培训计划,让教师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与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领导者要支持学校的教师进行多媒体的授课,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和方式,鼓励教师将多媒体等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此外,学校领导者要鼓励教师之间形成教育研究合力,让教师之间进行业务交流、互相学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事业向高效方向发展。
四、实施教学质量的检测和奖励机制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一块招牌,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帮助学校吸引学生的基本砝码,为此,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管理者要给予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监督,督促教师养成积极的工作作风,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比如聆听教师的教学设想,聆听教师的教育成果,监督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状况,让教师认识到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关心和关注。另外,对教学质量的监测还离不开对教师教学的综合评价,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制定对教师的管理综合评价机制,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形式,更要关注教师的教学作风和教师所带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优秀的教师,学校应给予教师支持和奖励,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教学价值,也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信心。
总之,初中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来自教师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受到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影响。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青春期学生的综合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以使他们快乐而顺利地度过人生的青春期。学校领导者要树立积极的教育认知观,支持教师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支持教师进行新型教学形式的研究,发挥出自己的聪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知识。
参考文献:
[1]薛刚.学校管理创新的理念和策略[J].学周刊,2019(34):157.
[2]罗生全,孟宪云.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