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课程实际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的,如果没有分科的课程,也就无所谓综合课程了。然而所谓分科和综合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如果就古代混沌的整体性知识而言,“七艺”是分科的课程,但相对于现代的各分支学科而言,它们又是综合课程。同样相对于近代的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等而言,现在中学的物理学便属于综合课程,但相对于现代综合化的科学知识而言,它又是分科的课程。因此,我们要首先明确所谓的分科和综合间的界线。
关键字:中专;综合课程;类型分析;课堂设计
从厚今薄古的角度出发,本文想针对我国现行中专综合课程的分科情况,以综合课程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我国现行的综合课程的分割是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进行的,而对这种学科分类影响最大的正是在历史上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孔德所提出的“科学整理法”,他把知识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这个学科的等级体系以数学为其“自然逻辑”的基础。
一、注重知识因素的设计
教师在对综合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知识因素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实施。第一是要素主义的设计,第二是永恒主义的设计,第三是结构主义的设计。在这三种设计主义下,综合课程的学术性才会更强,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
例如:教师在设计要素主义的时候,需要对综合课程的文化进行低限度的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综合课程的作用与价值。然后,教师在设计永恒主义的时候,需要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进行的挑选,然后撷取其精华部分,再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让后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专业核心技巧。这对于传统模式下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变革作用,且能够为基础课程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有生力量。最后,教师在进行结构主义设计的时候,需要从教学主张的方面来思考综合课程这一内容的基本结构,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环境等等因素对其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灌输。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需要调整好四项关系:第一是需要从艺术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对学生的道德进行强化。第二是需要从社会实践方面与人文社科方面对学生进行关系的梳理,第三是需要教师将基础学科知识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第四是需要教师完成好原理性内容的讲解,做好知识的分类。
二、注重社会因素的设计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其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而且学所学的知识内容也与时代背景体现出了紧密契合的关系。
在这一状态下,人们的需求更加梦想,且学校课程的设计也更加符合“被需求的主动性”。这是一种对社会重大问题的组织教学模式,也是一种体现综合课程核心思想与核心立意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综合上述的“三种设计模式”对学生、课堂等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依赖于社会环境对其做出均衡性的分析与调配,力求让不同的学科知识实现真正的综合,让学生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好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与发展。特别是针对中专学生来说,学生的技术是决定自己将来的关键,而教师利用综合课程的带动学生的技术学习则是一个可以有效发展学生个人能力的方法。社会因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工具。其中包含有经济、文化等各种内容。而这些工具的应用必须要在设计只有才能反映在社会中,才能形成社会的一个特定因素。因此,学校的综合课程可以让学生尽快的学习和领悟到不同的社会工具应该如何使用,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将之回归到社会因素当中。
三、注重学习者因素设计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综合学生的兴趣对其展开研究与思考,这样,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感情,付出更过的劳动。而且,在兴趣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改变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对相关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掌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兴趣要素。然后需要兼职体现在课堂设计的各个因素当中。基于此,学生的意见会被教师吸收,而且教师的用心良苦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合作双赢的过程,也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方法,更是一个增进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通道。在这一环境下,学生会对课程内容表现出一种“从应付到应对”的学习状态,而且教师也从从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完全的跳脱出来,进而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我国中专综合课程基本上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地学,也就是地理中的一部分,共计四门。因此,我们就将分科和综合确定在这个界线上,即凡跨越上述四科中两科以上的理科课程就是综合课程,而只强调其中一门的课程就是分科课程。当然我们还得注意,某些课程虽然在名称上是某一单科的,但实际上它的内容却是跨学科的,因此也应当视之为综合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姜晓慧,李玉娇.中专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4):104-115.
[2]曾丽颖. 中职综合课程“三维整合”设计的个案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