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思维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 付敏
[导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学科界限,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学科界限,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文中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教学互惠,为学生提供“整合”意识与思维,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跨学科 中学语文
一、跨学科思维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时候一个问题或现象难以描述或极其抽象,无法用形象、直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此时如果能熟练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那么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对学生而言,跨学科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全面认识世界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跨学科思维将对教师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课堂机制,只有自身素质过硬和拥有高超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必将要求教师要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到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中。
        二、课堂实例
1.语文学科与数学思维的碰撞
(1)王维《使之塞上》
        本诗的颈联是千古名句,仅仅十字却极富画面感,但是从文学角度很难解释,此时借助数学思维就很直接和简洁。线条美:由直的烟,弯的河,圆的落日构成线条的变化和曲直之美;由太阳、长河和大漠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构图美;再加以色彩的润饰,青烟黄沙红日,再由绘画本领强的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苍凉之感、空旷之感、意境就呼之欲出,学生也可以很好地理解王维思绪变化的原因,化抽象为具体。
(2)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议论文的第二种,也就是比较难理解的“驳论文”,学生很难分清驳论点、驳论据与驳论证。我以数学中的一个命题为例,学生们立刻豁然开朗同时觉得非常有趣,为语文的学习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兴趣。
命题: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论点)
      SSS SAS ASA AAS HL (论据)
      用以上定理证明的过程就是论证过程。
反驳论点:我认为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反驳论据:AAA
在尝试反驳论证过程的时候,学生们结合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己总结,当论据是真的时候,无法反驳论证过程,只有论据无法证明论点的时候才能反驳论证过程。
(3)杜牧《赤壁》
   为了方便理解主旨,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就可以很快推出杜牧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雄+机遇=(成名的英雄)
  周瑜+东风=(成名的英雄)
周瑜-东风=(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东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杜牧+机遇=?
  通过几个数学式子的加减很快明确了杜牧想借此诗,借周瑜的故事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语文学科与物理常识的交融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了一幅有趣的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幅对联反映的规律是( A )
  A 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 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 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 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在这个练习当中,学生既理解了文学知识(对联),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物理知识的复习,可谓“一箭双雕”。
如果我们去成语、古诗句当中有意寻找,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的变化
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凝固现象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的运动
一道残阳铺水中——光的反射、镜面成像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虹的产生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自然的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拥有贯通思维方能打通“任督二脉”,体验学习的快乐。
3.语文学科与化学知识的交汇
   同样,成语与古诗词当中也有很多化学现象:
  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加充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石蜡的燃烧
  爆竹声中一岁除——硫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4.语文学科与生活
   在八年级下册中有一个口语交际活动《复述与转述》,光看内容非常抽象且概念很难理解,我想到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受到听众的刁难,一连串的人名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人听得云里雾里,此环节为复述的经典例子,而新来的主持人解答的过程恰好就是转述,学生很快明白了复述与转述的概念和区别,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印证了“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说法。
   至于语文与英语,在讲授语法现象时可以相互借鉴,语文不好解释的借助英语,因为毕竟英语的语法简单;语文与历史,那就更是文史不分家,时时处处可以渗透。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熟练掌握并自觉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语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梳理,不但可以发掘其中的乐趣,拓宽学习思路,提升自身素养,还可以使老师们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君.更美语文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2]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