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地区寄宿制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切实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是扼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方法,也是寄宿制班主任教师的职责与义务所在。
关键词:农村地区;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压力
为了有效地帮助农村地区寄宿制初中学生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地分析,充分发挥出寄宿制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势,做好对学生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利用合理的教育策略为寄宿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的住宿条件与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保持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关注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班主任教师是与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角色,也是最能及时发现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变化,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的角色。因此初中班主任教师在寄宿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职能,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有利条件,保持对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班主任教师在初中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首先应积极地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建立友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保持对学生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等容易对农村初中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综合情况保持密切的关注和与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良性的沟通,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缓解压力。
笔者在农村寄宿制初中的管理工作中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展示自身亲切的教师形象,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获取学生的信任,并通过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以及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比对等客观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关注。在学生的生活状态或是学习成绩等实际情况出现不良的反应时,笔者常及时地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利用循循善诱的谈话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向教师倾诉心理问题,在认真听取后笔者会认真地帮助学生思考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具体对策,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处理和化解心理压力,回到寄宿生活与学习的正轨之上。
二、做好寄宿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普及
防治心理压力问题的首要工作就是让学生切实地了解心理压力的具体形式与可行的对待方法,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建设,不让学生打无准备之仗,妥善地应对初中阶段自身出现的心理压力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压力并没有系统的认知,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及时地发现或处理自身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农村地区寄宿制的班主任教师应该首先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压力问题的理解,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切实地为学生普及心理压力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起坚实的心理防线。
笔者在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常常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对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的认识,加强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在课程中笔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出了心理压力在成长道路上所表现出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切实地引起对心理压力问题的重视。之后笔者又向学生普及了心理压力的来源、形式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等面对心理压力问题时的解决措施,使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能够以科学的解决方法直面心理压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防范基础。
三、辅助寄宿学生制定合理学习计划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并且由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与教师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中难以快速地适应大幅度增加的教学速度,再加之在寄宿制形势下学生学习时间的增加都直接导致寄宿初中学生学习压力的激增。
农村班主任教师在寄宿制初中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可利用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进行辅导,通过帮助学生制定计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分配寄宿制生活中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并科学地安排学习计划,让寄宿学生快速地适应寄宿制下的学习模式和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有效地对寄宿制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起到约束作用,帮助学生合理地分配寄宿制初中中的学习时间。然而笔者在寄宿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未在以往的学习中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独立制作的学习计划常常未能合理地把握学习与休整之间的联系,不能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过于紧凑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笔者积极地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帮学生调整学习时间、提出可行建议等方式帮助学生统筹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有效地避免学生学习压力的产生。
四、保障寄宿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
融洽的宿舍关系往往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条件,由于在以往的农村教育体系中常常忽视对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德育教育的培养,这导致农村学生在寄宿制生活中难以正确地处理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导致宿舍关系恶化,间接造成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学习成绩的稳步提升。在寄宿制初中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农村学生加强团队意识的教育,通过组织宿舍成员进行团队协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互相帮助,集体协作的过程中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同宿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加强寄宿学生之间的联系,发挥对学生的指导职能为初中学生创造和谐的寄宿环境。
寄宿制初中的班主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游戏时长较短,能够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团体游戏组织寝室学生进行游玩,帮助学生增进友谊。例如笔者常常组织宿舍学生进行信任游戏或是多个宿舍进行拔河、跳大绳等团队协同比拼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都需要与同寝室的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与互相帮助才能够在游戏中取得成功。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激励,共同拼搏加深了同寝室成员之间的友谊,保障了学生宿舍关系的和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寝室环境。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与重要性,养成了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在宿舍成员的团队磨合过程中掌握了团队合作的正确方法。
五、组织寄宿学生活动创造减压环境
班主任教师在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校园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减压环境。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使初中学生在紧张的寄宿制度下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的休整,还能使学生在活动的互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身体上的放松,有效地减轻自身的学习压力与心理压力,促进寄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主任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农村相对安全与贴近自然的环境与寄宿制度下组织学生活动的便利性,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贴近自然的班级活动,让学生的压力在自然界中得到良好的慰藉。笔者在农村制度管理工作中常常在学习之余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维护村庄环境等校外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学生既能有效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呼吸新鲜空气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还能有效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暂时抛开校园生活中的学习与其他任务,得到片刻的休整,有效地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
及时帮助农村学生认识到心理压力在自身成长道路上所起到的消极作用,并切实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是保障初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绩稳定提升的必要前提。班主任教师在履行这项职责的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利用好寄宿制度所带来的管理优势,发挥好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职能,利用适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教育策略建造良好的寄宿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龚文亮.浅析农村学校寄宿生心理困惑成因及帮扶策略[J].考试周刊,2017(29):11-11.
{2}张友文.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校园(中旬),2017(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