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新时期,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学习任务单的开发与应用,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开发、应用学习任务单,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习任务单;学习习惯;开发策略
学习任务单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开发出的便于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支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探究,学习效果不佳,且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今后的有效发展。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借助如下策略开发学习任务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设计目标,培养自学习惯
新时期,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自主学习的实现,便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但是,小学生因为长期受到教师灌输知识的影响,自学能力不足,且没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在面对预习任务的时候,往往是机械应对。针对该情况,我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前,会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为学生们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用目标为他们指出自学方向,同时引发他们对自学的重视,自主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军神》为例,在开发学习任务单的时候,我围绕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读文本,认读课本中的13个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了解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反复阅读文本,能使用较快的速度,带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分析文本中描写人物形象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情绪变化等语句,体会人物身上美好的品质。学会使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阅读文本,读懂文本,感知刘伯承将军身上的美好品质和高尚精神。
如此学习目标的设定,为学生们明确地指出了自学方向,便于学生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探究,便于在建构对新知认知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设计任务,培养思考习惯
学习任务单,从其字面可以看出,任务是任务单的中心。简单地说,学习任务单是由一个个与新知密切联系的任务组成的。
而且,任务的设计,便于引发学生们自主思考,通过完成任务,建构对新知的认知,同时发展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当学生学会思考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此外,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学生们对同一篇文章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设计不同的任务,可以使学生们张扬个性,个性地展开思考,锻炼思考能力,促进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
以《军神》为例,在开发学习任务单的时候,我联系文本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如此任务:任务一:思考刘伯承将军为什么在一开始谎称自己叫刘大川呢?任务二: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为什么说刘伯承将军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任务三:思考,作者为什么赞誉刘伯承将军是军神呢?这些任务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会自主地带着任务走进文本中,对文本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思考,通过思考,解决任务,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发展思考习惯。
三、设计评价,培养反思习惯
反思习惯是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养成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时期,不会反思的人,是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当前大部分小学生是不会主动进行反思的,由此导致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难以查漏补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旨在驱动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受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学生们在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便于学生发现自己自主学习存在的不足,及时弥补,促进自学能力的养成。基于此,我在开发学习任务单的时候,会为学生们设计自我评价板块,辅助学生自我反思,养成反思习惯。
比如,在《军神》学习任务单中,我设计了如此自我反思内容:自读文本,说一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哪些困惑呢?在如此内容的作用下,学生们自主地进行反思,潜移默化地发展反思习惯。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新时期赋予的教育任务,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开发、应用学习任务单,借助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学生们自学;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反思性的评价内容,驱动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建构对新知认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学习惯、思考习惯和反思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喻玲娜.以任务单为驱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浅谈任务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11):35.
[2]刘慧慧.“学习任务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