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刘文君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初中学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初中学校,开始与学科教学不断融合,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一定冲击。对此,笔者在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重的应用,主要从开发多项功能、多元利用媒体和展开科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水,给语文课堂带来新变化,相较于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堂,信息化语文教学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形式,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在教学时,积极探寻教学新方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新方法,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推动高效课堂的打造。从这方面来看,对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必要性。
        一、开发多项功能,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资源储存、信息共享、信息交互等多种功能,具备及时性、即时性和实时性等特点,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令教学不在局限在教材内,解锁了教师教学新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缺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魅力,吸引学生的目光,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譬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笔者在课前,给学生简短地讲一下这个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就让他们阅读课文,笔者就此对文章结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内容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后,笔者在课前,利用网络信息媒体,首先提供了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范进中举》的精彩视频;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视频中主人公范进中举后的境况?借此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除了分析教材外,还线上分享了诸如教育家对这篇文章的分析、评论等一些笔者搜集的课外教学资源;最后,让学生阅读了与范进中举同类型的文章,从而引导学生阅读吴敬梓写的名著《儒林外史》,学生也因此而更好的去阅读名著,去看寓意相类似的文章。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形式更为丰富,教学更为灵活,借助视频的形式,在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见识,加深了其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另外,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般的教学方式,是笔者让学生阅读这首词,随后对该词展开具体分析,让他们了解、理解这首词即可。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该首的词的学习,就成为了先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享受名人朗读此词的抑扬顿挫,感受词的文化韵味与魅力;然后,就是让学生学习该词,提供词人更为详细的资料和更为具体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学习活动;最后,让学生阅读苏轼不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感受不同时期所创作品的不同。这样的教学令学生对所学诗词了解得更为充分,这种拓展性质的教学传统教学难以做到,凸显了信息教学的优越性。
        二、多元利用媒体,优化学习成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特性,初中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才是主角,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提供了便利条件,能在较高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特性,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逐渐被以学生为主的信息教学取代,教师和学生成为语文教学的两极,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多样化地利用网络信息媒体,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其学习效果。


        譬如,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主要通过预习课文,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带有目的地学习文章,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渠道更为多、更宽,从课前学习资源的搜集与补充,到课后思维导图的构建,再到课后学习的巩固,极大地提高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一般的学习方式是先预习课文,熟练阅读文章,到图书馆查一查关于余光中的其他资料,标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等待笔者课上讲解,课下再寻找笔者或询问其他同学,解决依旧不理解的问题。等信息技术教学开始以后,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分析课文,在课堂上选出小组代表,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其他小组对该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这个过程中,有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媒体,先搜集了与乡愁、余光中相关的资料,基本分析了课文;随后,搜集、观看了与此相关的名师讲课视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小组成员聚在一起,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网络信息检索解决依旧不理解的问题;最后,制作小组教学课件,包括课文注释、资源拓展、知识的思维导图等内容。
        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使其认识到网络技术对他们学习的便利性,在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三、展开科学评价,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良好的教学评价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指导,为其接下来的学习指明具体的前行方向。但传统教学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经验主义,缺乏科学性,导致评价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着重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评价,注重他们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性,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当中的应有,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在较高限度内发挥教学评价应有的指导作用。
        譬如,相较于传统评价,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评价具有评价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让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在学习《岳阳楼记》时,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笔者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解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整体水平,分析课堂教学的不足。采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评价后,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笔者就通过微课等方式,让学生提前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平台上提交自己的预习导图和存在的问题;课后,再让学生完善自己之前的预习导图,解答自己原先存在的问题,并完成平台上提供的习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网络数据处理功能,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既有对集体学习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也能快速生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与分析,根据具体的结果,给出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精确度,避免他们做无用功。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评价并非十全十美,基于教师经验的传统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想让教学评价的作用最大化,就需要坚持两种教学评价并举,开发更多的评价方式,坚持多元评价原则,才能让教学评价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时代教育发展潮流,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不一样的教学环境,满足了语文教学突破和学生内在学习的双重需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的道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积极采取相关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开发多项功能,优化教学效果;多元利用媒体,优化学习成果;展开科学评价,优化教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发挥信息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优势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娥.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名师在线,2019(03):82-83.
        [2]徐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2):246-247.
        [3]朱桃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19(18):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