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李小丽
[导读]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和规模。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广大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尤其是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讲,在面对思维能力较强地阅读文本时,难免会产生无所适从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引言
        小学基础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改革创新,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阅读是语文学科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呈现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深刻、情感的隐秘以及丰富多样的趣味情景,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体验美的历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阅读能力越来越受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更会在语言表达方面和写作水平上有所提升,可以说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阅读作为重要的推动力。
        1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
        阅读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是学生吸收多样化知识和思想的关键渠道,同样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只是浅层次地教授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了解阅读中的故事,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缺乏阅读延展性。其次,阅读教学的方法单一,模式固定,缺乏新鲜感,阅读课堂缺少活力,导致很多学生对阅读没有热情,甚至厌烦大量文字的阅读。而且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特别的阅读练习,学生难以从根本上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更加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另外,如果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很可能形成不良习惯,仅是在课堂中完成阅读任务,不会在课下继续拓展阅读视野,而且没有良好阅读习惯支撑的情况下,学生无法从阅读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措施
        2.1打好阅读基础
        小学的学习教育就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只有打好基础,才不会让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像是在雾里看花一样。而打好阅读基础就得循序渐进。首先,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开始,教师得向学生仔细讲解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可以使用该标点符号的条件。要是想要讲解的过程不枯燥乏味的话,教师们可以给学生说几个因为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而出现的种种笑话,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句子的结构和种类和各种修辞手法,讲解“三素句”和“五素句”的相关知识。再到每一篇文章的类别和区别,例如小说的四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是没有固定的行文结构等等。要是想要让学生们的阅读基础更加扎实的话,就得重视现在新课标安排的写作训练板块,给学生安排每周固定的阅读理解题目,让他们按时完成。只要打好了学生们的阅读基础,他们就不会对一篇阅读理解无从下手,因为在他们眼中一篇文章已经变成了一个有迹可寻,这像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
        2.2教授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不但要给学生讲解书本知识,还要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教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在每篇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由此对文章进行剖析讲解,理解文章主体。教师在讲授阅读方法时,要引导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一般文章的关键语句都是首句或者尾句,中间不断渗透文章的思想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下读后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词语,找到中心词语“道德”。

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道德”这个词的呢?通过一件钓鱼的事情,先表达作者钓到鱼时的开心,到后来父亲叫我放鱼,我不甘心的心理以及多年以后明白“道德”的重要性,这样一步一步地对文章进行剖析,反复阅读文章,从而得出答案。
        2.3阅读“三到”,提升能力
        1.眼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工具。阅读的本质就是与文本进行情感共鸣,所以眼睛浏览信息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结合实际课文内容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略读、精读,从而使阅读更具针对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1)略读。文本虽然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但是,为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作者会将自身的情感隐藏在特定的词汇以及情节当中,所以,想要帮助学生快速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就必须有选择性的阅读,即略读。略读跳过一些枝节,直达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2)精读。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掩藏于字里行间,只有透过文字的表面,才能探寻到作者的情感。所以,推敲字词以及语句便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对相关语句进行深度推敲,即精读。2.口到。边阅读,边朗读。眼睛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字迹从口中蹦出的声音,这不单单是一次阅读,更像是对作者情感的一次标榜。大声朗读,将文本散布于四周,在检查阅读准确性的同时,同样也是对文本意境的再次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分角色朗读,采用这种阅读方式的目的,主要是能够给学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代入式的氛围中,更直观、更直切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说的话。3.手到。俗话说:“好知识不如烂笔头”,勤于动手不单单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式。阅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语句,这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笔,随时勾画出来,或查阅字典,或询问其他同学和老师,从而使阅读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
        2.4经典阅读推荐,强化学生阅读鉴赏水平
        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单一借助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学生的阅读视野会受到严重的限制,所以在基础语文教学中,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一方面是对课堂阅读知识的补充和升华,另一方面是阅读视野的拓展,思想道德观的影响。而最佳的手段是向学生推荐经典阅读书籍,组织学生共同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分享阅读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丰富生活的方式。例如,当教材中出现《将相和》《草船借箭》以及《景阳冈》等历史性文章时,教师可以以此为主线,初期让学生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等内容,进而进行拓展,比如《草船借箭》中涉及了诸葛亮、刘备等人物,但同时他们还有其他相关的故事发生,将其作为引导线,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推荐阅读小学生版本的简易“四大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探求与课本中相关人物的其他经历。进而就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开展“名著主题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课下阅读名著的收获,在班级中进行阅读思维的碰撞,更全面地建立个人的阅读知识库,强化阅读涵养。
        结语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当下,教师除了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更要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除了丰富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优化道德品质,提高自身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全新的阅读视角,为学生传授多种阅读技巧,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丽.试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上旬,2016(11):174.
        [2]王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0):58.
        [3]刘明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