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朗书声中似乎蕴藏着音乐的节奏美。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觉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美。语文学习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让语文课变成一次美丽的旅程,让师生在身心愉悦中感悟到语文那持久而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倾听书声美 分析语言美 分析结构美
感悟主题美
一、倾听书声美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朗书声中似乎蕴藏着音乐的节奏美。读书讲究音韵之美古已有之,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就会发现古人在读书时多是摇头晃脑,前俯后仰的陶醉状,那晃动中皆有节奏美的流露。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就借用古人的读书法去读出它的音乐美。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学弈》时,可教给学生给较长的句子打出节奏,在读的时候读出或长或短的停顿:“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当学生齐读时,那朗朗的书声给人以美的熏陶。在学习现代文时,更要注重美读的挖掘。如学习《匆匆》一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范读,为了增加美感,可以采用配乐的方式,用舒缓的轻音乐衬托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愁绪,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自制视频文件,让教师优美的范读与诗意的画面及音乐融为一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我强调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书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不同的情绪诠释出不同文章的美感,这也是领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情感的一种方式方法。
二、分析语言美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美的外包装语言美。或是《山中访雨》的自然美、或是《桃花心木》的哲理美、或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悲情美、或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自豪美……它们的语言都有与内容相适应的特色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通过感受语言美去领悟文章的情感与主题。例如,《山中访友》中的一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桥的外形带给人苍桑的感受。又如《桃花心木》一文中说道:”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样的语句读来会体会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美的启迪。
再如《顶碗少年》中写到少年由于没有掌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写到大幅度转身时,我们的心被揪得紧紧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描述不也是一种美吗?
三、分析结构美
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文章虽然短小,但也能看出其中的结构之美。在阅读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去分析它的结构布局之美。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也为写作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山雨》一课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这种按时间顺序来行文的结构布局:文中按照雨来时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析,详略得当,给人以美感。又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它以“野”字作为文眼来统领全篇。在分析文章结构时,由于它是一篇自读篇目,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道填空题来让学生探究、感悟文章的结构:《索溪峪的“野”》一文重点写了索溪峪的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磅礴的美, 索溪峪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野孩子,自由自在,任性而又顽皮,让人回归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中纯天然的美。这种美给人以净化的返朴归真的自然美,是净化到了心灵的美,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总之就是美得自然,美得让人砰然心动,美得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实是一种对纯粹的大自然的呼唤!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理性分析就会掌握这样的行文结构,同时能领悟到这种结构的美。
四、感悟主题美
我们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取篇目时兼顾了文章的文学美、艺术美与思想美、主题美,其思想教学作用也是入选的一个要求。所以,许多文章读罢都能让人品味出一种美感。回味全篇,作者从文中传送出来的真情与赞美是最容易被学生们接受的。例如,《穷人》一课中就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穷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人间真情之曲;《唯一的听众》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对年青人的提携与鼓励;《一面》一课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革命青年领路人鲁迅先生的形象,赞美了他那种关心爱护进步青年的伟大精神……总之,每学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深挖一下文章的主题美,让学生在感受到艺术美的同时,在思想上与心灵上经历一次洗礼,从而让这种知识美不断地得到升华。
五、总结
美的教学语言能撞击学生心灵的火花,激燃他们求学探索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 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觉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美。(摘选)总之,语文学习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让语文课变成一次美丽的旅程,让师生在身心愉悦中感悟到语文那持久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