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游戏助推幼儿班级建设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吴芳芳
[导读] 众所周知,游戏教学是让孩子连接学习最自然的途径
        摘要:众所周知,游戏教学是让孩子连接学习最自然的途径,是成人对话童年最诗意的方式。对那些伴随了几代人成长、镌刻在心灵深处的传统老游戏进行传承与创新,[1]是弘扬传统文化必然的选择,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带着这样的初心,围绕“那些年我们玩过的游戏”主题,教师、家长在回味、重玩儿时玩过的游戏中,找回了童真童心。孩子在体验、重构传统游戏中,穿越了时空,实现心灵的回归,情感的链接。一次静与动的交织,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完美的高峰体验。这一次师幼共构、家园共享的童玩游戏节,助推该园游戏化课程建设,引发课程变革。
       
        关键词:音乐游戏    班级建设    幼儿教育
       
        一、课程来源上,变简单收集为“三化”并举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2]如何让一个个单一的游戏活动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游戏更具目标、更有趣味、更提兴致是幼儿园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园老师们变简单收集游戏活动为“三化”并举。
        游戏生活化原则: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来源、出发点,游戏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喜欢,对传统游戏的甄别筛选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原则。
        游戏课程化原则:要将一个个独立的游戏“编织”成课程,游戏节是最好的平台。它由既有阶段性、独立性,又有连续性、整合性的系列活动构成游戏化课程,将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巧妙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开展。
        游戏可视化原则:通过主题环境创设,巧妙呈现游戏节课程的实施过程,让课程丰富环境,让环境支撑课程,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课程建构上,变单一活动为课程联动
        在平常的游戏活动中,游戏往往以单一活动的形式存在,一个游戏活动结束就标志着一个课程的结束。而在游戏节中,老师建构了“开发游戏——创新游戏——生成游戏”的课程链,通过三级模式实现课程联动。
        一级开发:发动家长教师,大范围、多角度地征集传统游戏,[3]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师幼共同进行游戏价值的判断,开发出与幼儿能力水平相适应、操作性强的游戏。
        二级创新:对游戏项目进行亲身体验后,引导幼儿从游戏规则、玩法上不断变换、创新,让传统老游戏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如在《挤油渣》游戏初体验后,考虑场地和安全因素,将传统的靠墙游戏调整为坐凳游戏。
        三级生成:在幼儿熟悉掌握游戏材料、游戏规则后,充分调动其已有的游戏经验和生活经验,生成新的游戏课程。如在大班《母鸡下蛋》游戏课程建构中,因幼儿建议母鸡下蛋要唱歌,生成音乐游戏;母鸡要装扮,[4]生成角色游戏;母鸡下蛋需要鸡窝,生成建构游戏;家长要参与,生成亲子游戏。丰富的生成活动一环扣一环形成了游戏课程链。


       
        三、课程实施上,变成人主体为幼儿主人
        游戏的主体是成人还是幼儿,这是决定游戏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反复的研讨中,老师们不断刷新观念,明确了幼儿在游戏节中的“双主”地位:既是全场游戏的主体,又是班级游戏的主人。成人应支持幼儿成为游戏的策划者、体验者。
        游戏策划者:担任游戏策划者的孩子们是主动的。他们自主确定游戏内容、“书写”游戏方案、制作游戏材料、规划游戏场景、生成游戏二维码。将游戏的玩法、规则、流程图、场地平面图以及游戏体验等用“图加文”的方式进行表征,一张张图文并茂的“设计图”充分展现了孩子的自主与自信。
        游戏体验者:参与游戏体验的孩子们是愉悦的。他们是游戏精神的代言人,自由、自在、自主参与游戏、体验游戏。他们与光头强、米老鼠、小猪佩奇一起载歌载舞;与家长一起挤油渣、打豆干、扇烟盒、炒黄豆;化身为小战士勇敢交锋。孩子们享受着独立游戏的自由、多人游戏的激烈、亲子游戏的愉悦。
       
        四、课程评价上,变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核,幼儿园从关注幼儿显性发展、游戏目标达成的单向评价,延伸到以长度、宽度、频度、深度四维度进行的多向评价。
        长度:评价幼儿游戏时间的长短,是否有专注性;[5]宽度:评价幼儿知识经验的迁移,是否有拓展性;频度:评价幼儿参与某一项游戏的频次,是否有趣味性;深度: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入程度,是否有探究性。
       
        童玩游戏节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而且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了游戏化课程“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一场童玩游戏节引发的课程变革,既是对传统游戏理论的重构,也是对新型课程理论的呼应,让我们对游戏课程化有了新的认识,游戏生成课程,课程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研[J]. 韩方石.??成才之路.?2018(30)
        [2]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策略[J]. 黄欢欢.??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1)
        [3]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探讨[J]. 姚毅毅.??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4]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游戏化之策略谈[J]. 陈莹.??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5]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J]. 柏茹.??音乐时空.?20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