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效率成为了数学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几何图形是教学难点是不可否认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深思熟虑,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巧用生活实例、多媒体教学、动手实践等来实现几何图形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教学是抽象性较强的课目,小学生的思维简单,难以完成从图形到概念的一个思维转变。要想提高几何图形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开动脑筋,借助生活实例制作相应的教学教具,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几何图形的基础框架。
一、借助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作为基础课程,小学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非常强。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严谨性不足,他们一般通过客观感知来认识事物,借助具体存在来展开想象。几何图形的知识点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而存在的。教师在讲授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要从生活实例出发,借助常见的、课堂中能够随手展示的客观存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发展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例如在二下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认识角》一节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大量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拿起教材,把其中一页掀开一定的角度,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图形的特征。或者带领学生在教室里找“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每一个地方都有“角”的存在,然后利用电脑课件进行演示,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同抽象的图形表达结合起来,初步感受“角”的样子。
借助生活实例,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不再畏惧学习几何内容,让他们感知几何图形容易学,容易懂,从而萌发出学习几何图形的热情。在完成知识点内容的讲解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动手操作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仍以《认识图形-认识角》一节为例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了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后,学生对于此的内化并不深入,那么我们就带领学生动手找一找、做一做。比如教师可以拿一根试管来作为教具进行设问,先在试管外壁划线,“同学们,看这条线是否是个角呢?”,得到回答后,再次强调角的顶点这一特征。然后,教师指导大家利用纸张撕出一个角,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有一定弯度的纸进行设问“同学们,这个是不是一个角呢?”,得到回答后,再次强调角的边是直的这一特征。
二、借助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几何图形特点
几何图形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观察图形、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但是到了几何图形特点的讲授时,教师就要适当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了。在观察中总结几何图形的特点,需要教师自己设计教具,并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在二下《认识图形-平行四边形》一节教学时,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形方框带到教室。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手拉动方框,让它发生形变,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进行验证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把验证的过程记录下来,各个小组内部现行讨论,在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很快学生就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借助多媒体优化几何图形教学
(一)借助多媒体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教师科学有趣的设计,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而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于一些有趣好玩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几何图形的课堂导入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一些小游戏来进行导入这一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认识图形-认识直角》这一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角星座消消看》来进行引入,只要是三颗星组成的角是直角,那么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也很快进入课堂讨论环节。利用多媒体小游戏一方面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一方面让还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学生拉进课堂,是十分有效的导入方式。
(二)借助多媒体情境,优化几何图形学习过程
数学是追求抽象思维的学科,但是处于低龄时期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于几何图形来说,利用动画把知识形成的过程动态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直观形象的感知中加深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比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节教学中,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几条这一问题的讲解,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我们结合动手实践仿照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折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在多媒体上标注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通过移动高来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深刻,弥补了动手操作的耗时缺点,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四、加强动手操作,内化知识
如果几何图形教学中,学生认识图形仅仅靠教材上的插图,那么对于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欠缺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尤为困难。针对这样的情形,教师要加强动手操作的环节设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让多个学生在动手中讨论,在讨论中内化,搭建几何图形认知的框架结构。例如《认识图形-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节教学中,关于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内化。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让学生尝试立在桌面上,并给一定的力,观察教具的形状变化。然后回顾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使用小棍把平行四边形变化成三角形来增加稳定性。这样的操作既回顾了就有的知识,又增加了新的知识结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尤其是旧知识的回顾以及利用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就能很轻松的把几何图形知识内化,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认识图形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龄特点,紧紧抓住生活中的实例表达,通过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的展现几何图形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内化知识点,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教学一定能够提升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形成几何思维,发展几何思维,打好几何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华.发展空间观念培育核心素养——以北师大版一下"认识图形"的教学为例[J].新教师,2019,(9):46-47. DOI:10.3969/j.issn.2095-3895.2019.09.024.
[2]张吉成.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效率探讨[J].数码设计(上),201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