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能力 培养
内容提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明确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够,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可见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学人研究的中心课题。
大教育家孔子曰:“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之渔”讲的是 给别人吃鱼,只能帮其解决暂时之需,教他捕鱼的方法,可以帮他学会生存的技能,一辈子都会靠自己生存。在教学中,也是一样,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如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可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抓好以下方面: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想把自主学习的策略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教师在课堂中总是处于领导者的位置,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会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序地完成学习和讨论环节。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高效性,教师要充分研究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建立有效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深入重点内容,并对学习的核心内容有深刻的记忆和印象,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要给学生更多提问的机会,过去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来,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只能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思维被限制,学习数学几乎没有主动性,所以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悟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思维。
二、激发兴趣,发展情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激发他学习的内驱力。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判断“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对与错两种判断结果。为了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感中认识数学知识,获取广泛的经验,可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的道理。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三、提供方法、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的生本实验,我深知,学生是有自学潜能的。有些新知识教师不教,让学生自学,自己看书,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是完全能学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出现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精讲或强调,学生自学比教师讲,效果要好,印象要深。
自学,教师可以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方向,学有方法。教师可以巡回指导。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节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导入新课后,启发学生:“我们今天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根据课题,联想到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想知道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来源”.......。教师适时启发,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不能通过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 通过观察、剪拼、比较,分析,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转化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一举多得。
四、自学思考,自主尝试,培养自学能力
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列竖式等问题进行自学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通过自学,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五、合作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是小组学生共同解决较难的问题,也是解决大班额学生没有发言、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把全班学生分成4人或6人的学习小组,选取组长,分工合作。学生小组探究,小组交流,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三角形及相关操作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学生通过量出三内角度数后相加、将三内角剪下,拼成平角,通过将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折成直角......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等不同方法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样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