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各自发展——浅谈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王旭义
[导读] 分层教学模式是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们学习的个体化差异
        摘要:分层教学模式是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生们学习的个体化差异,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1],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分层教学;个性发展
        前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让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进行观察分析后,制定个别化学习模式、分层互动模式、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等。让学生基于自身状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制定学习的目标,在小组互助、激励中促进自身协调发展,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一个学生蹦一蹦都能摘到“桃子”。
        一、落实分层教学模式的方向
        (一)提升兴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初具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形象、生动、具体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生活实际中提取数学知识,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唤起旧知,形成新知。
        (二)重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会加剧学生的学习障碍。新课标指出学习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标准,因此,数学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学生们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提供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去亲身实践,获得感性的认识,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们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进行思考,掌握数学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优化问题预设,让学生能熟练将数学关系式和定力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应用意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们都能参与其中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调取数学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延伸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比如,让学生们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中,设计裁缝店小王接到一笔订单,为了把我们班的学生都发展少先队员,需要做50条红领巾,大概买多少布料呢?谁能帮他出主意?当掌握初级计算式的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又设置提高性的问题,还可以怎样解答呢?让学生们置身于情境中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接着,在设置拓展性的问题,层层铺设课堂问题,让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二)自主选择,优化作业设计
        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避免“整齐划一”式安排,这样会造成一些学生由于完不成作业投机取巧,出现抄袭作业或者完不成作业的现象。作业安排的过于简单,[2]会对降低优等生的学习主动性。数学教师要在作业形式、作业量、作业内容上进行弹性设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数学教师设计基础性的作业,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夯实巩固所学知识,作业量安排多一些,内容设置的相对具体直观,比如,已知长宽各是多少让学生们求长方形面积。设计提高性的作业内容则要减少作业量,比如,动手量一下家庭电器的长宽,分别计算出面积。设计拓展性的作业则重点安排一两题即可,比如,让学生设计至少三种解题思路,计算家里电视和冰箱的正面的面积。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阅读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和合作性作业等,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练习,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三)个性化评价,分层指导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小学生的心灵脆弱而敏感,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表现,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跟踪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数学学习的内容,数学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置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教学游戏,小组合作探究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进行竞争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不同学生认识自我,共同进步。数学教师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对不同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赞扬和鼓励,课下帮助后进生制定学生计划,给学生“开小差”,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结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不同的学生面对逻辑性强和抽象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个体差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帮助学生们正视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让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各自发展。
        参考文献:
        [1]针对不同知觉学习特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杨雯.上海师范大学?2017
        [2]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吴辛君.??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