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解决课堂教学中费时低效变的尤为迫切,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 学生强调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学习时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
作为一线地理教师,作为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专业地理教师,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课前准备
第一,指导学生预习:地理是一门十分注重实践应用的学科,老师要对学生 进行整体预习指导。 例如, 在讲人口问题时, 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调查自己家族 (3 ?4 代)人口增长和迁移的状况,了解自己家族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试着分析产 生变化的原因。 为学习人口的发展、 分布做充分的准备。 而且还要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上课前将相关的预习题留给学生, 指导他们有针对性的自学, 找出疑难问题。 第二,加强备课。地理是一门综合类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要专研教材、定好目标,背诵学生该背的内容,典型例题自己先要做,及时 补充专业知识。 开学后和同学科其他教师集体备课, 探讨教学方法。 具体上课时, 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确保上课不打无 准备之仗。
二、转化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指导思 想是学生是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应针对这种变化 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在成长,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教师 要用心去呵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通过优化教学细节来营造一种足以润泽学 生心灵的民主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的 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 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在课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认为呢” “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一起来探索”“我们开始活动”“非常好”“太棒了”“请坐”……的话语,以此来鼓励和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一直本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坚持科学素养的形成从培养兴趣开始的观点。例如:在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借用一些关于酸雨、温室效应、全球沙漠化危 害等的影像资料,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讲长江、黄河时关于干流、支流、和流域这些概念时,有的同学这三个概念弄不清,此时,教师不妨站在讲台上向两侧 平伸胳膊,解释到:“从我的头到脚相当于河流的主干,我的两条胳膊代表了支流,我胳膊能触及到的地方那就是流域。”一个问题就这样被肢体动作和简单的几句话解决了,同时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法上体现了“以学定法”。即教师应根据不 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我采用的“导优包差”的学习方法,把每个班的优生和差生集中起来,利用自习课或活动课的时间对他 们进行专门辅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分组讨 论”“一帮一结对子”等的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使每一节课的活动设计更加的 切实可行。 例如在讲述水循环这一节知识的时候,我要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几个人一组,开放式的课堂学习,对“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句话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便能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环的意义概括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应该保留的,在一定程度上,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一) 、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教材、有目的地读书。教材的结构是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 正文又主要包括各类地图和照片、活动及阅读材料三部分。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辽阔的疆域》中读图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活动, 不但是本节重难点,而且是历年的考点,更要在以后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以教材 内容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该节教材中哪些正文、地图、活动是重难点,对每节 教材的使用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学会正确使用教材和有目的的读教材。
二) 指导学生学会 “读图”
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考查必考的重点、难点。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 地图在生活也有广泛的用途,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读图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分清该图的类型,学会从不同的图上获取不同的地图信息:阅读位置图要会从半球位置(东西南北半球)、纬度位置(根据纬度确定 温度带)和海陆位置(相邻的陆地和海洋)三方面来描述区域位置特点。阅读政区 图时认识不同的大洲 (国家、 省区) 及轮廓特征、 空间分布及彼此相对位置关系。 阅读地形图时要知道重要地形区及分布、地势起伏状况、河流源地、流向及注入 海洋等。阅读气候图(气温和降水量图)时要学会根据气温和降水特点来确定不 同的气候类型,并会描述各自的气候特征。阅读工业、农业、交通等图要了解重 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农作物(粮食和经济作物)及分布地区,主要的交通方式 有哪些,代表线路和重要枢纽有哪些,以及分布地区。
三) 、指导学生“会记忆”
1、运用地图记忆:初学地名,一定要在图上找出 正确位置;注意它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并通过析图或绘图进行记忆。
2、归类记忆: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进,切实改变现状,构建低耗高效的课堂,长足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把同类的或易混淆 的地名归在一起,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印度和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地形特点等。
3、列表记忆:用精炼,醒目的文字,通过列表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简化,使其 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如把我国的三大阶梯的分界、范围、海拔高度和地形类型 进行列表来比较记忆。
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 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 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讨论、 探索、实践得出结论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谨,对于活动的每一步都应该给予学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导,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对老师能否掌握整 体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驾驭课堂的一个重要挑战。
总之,通过这一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让我深刻的感悟到新课程改革过 程中地理教师身上的责任和重担。领会到节约、高效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 教学同样需要。在实践中我们要总结教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