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 陈德心
[导读]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核心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重点工作。本文将从实际教学入手,探究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如何具体开展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引言:应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科教师的重点研究问题,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生活与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对区域认知的能力
        相较于其他学科,地理知识在生活中通常以比较具体的形式出现,拥有较多的知识接触机会。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起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帮助其建立具有生活基础的知识网络,强化高中地理课程的教育目的[1]。因此,教师根据课堂具体内容,提取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列举其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在加深对知识点印象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案例。
        例如,在《交通的运输与布局》的课时学习当中,教师可结合当地城市交通运输情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情境,教师举完例子后,可根据班级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讨论有关课堂知识的更多案例,探究在社会发展以及自然资源下,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发生的变化。由于探讨案例与生活联系密切,无论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水平高低,都可以从生活中发现相关案例,进而展开探讨。教师在将知识生活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区域认知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更新教学观念,锤炼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保证自身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通过合理教学,培养其知识分析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2]。
        例如,在《人口的变化》的系列课时学习当中,教师应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讲解课本内容后直接抛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而是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只在必要的时间点对其进行引导。针对人口的变化,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让学生开展数据统计,查询近几年该城市的人口相关数据。在其完成统计后,令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城市人口的具体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收集分析人口数据,对一个城市的人口变化有了清晰的认知,教师则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式增长、人口迁移等知识概念,引导其快速理解课本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仅将知识数据具体化,帮学生快速理解课本知识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在保证基本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锻炼与延伸,使其拥有更阔的思维视角,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高中阶段,其对学生整个人生发展与个人综合素质都有着一定影响。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对课程知识点与考点的掌握情况外,对其核心素养的基本情况也应加以重视,打破传统地理课堂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进行应用。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拥有地理意识以及智慧,保证其可以通过地理思维视角,对身边或者社会上的生活现象等进行观察、分析、探究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在知识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
        例如,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地理角度去思考造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差异的原因。首先,教师将我国根据地形地貌划分为不同区域,并附上其整体经济发展数据,向学生展示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探究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造成哪些影响。最后,由教师抛出结论,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展示因地制宜发展策略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将课堂内内容进行延伸,例如鼓励学生举例,分析在全球中不同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将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拓展,使其将眼光从中国延伸到整个世界。或者跳出经济角度,与学生共同探究不同地理环境对地方文化习俗的影响,将地理知识与具体的风俗文化活动或人文发展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在人类发展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同时,为其从各个角度构建了知识网络,为学生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完善了其对人地协调发展的认知,帮助其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而整体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实践出真知,高中地理同样如此,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展情况,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及时运用自己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进而强化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例如,在《地球运动》的课时学习当中,教师可开展课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拍摄天体运动,并根据照片总结自己观察到的天体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观察到的天体现象与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点结合起来,将知识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其将相关知识点与天体运动现象或规律联系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针对性地布置活动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其地理思维脱离课本,并高于课本,在将地理知识渗透进生活的同时,全面提升了其核心素养。
        结束语:综合以上,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结合教学需求与学生水平,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在树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课后实践活动,通过合理实践,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美娟.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9,21(09):201-202.
       
        [2]项婷婷,赵春子,董玉芝.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 教育观察,2019,8(11):18-20.
       
        [3]吴加江.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2019(2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